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简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简介

第二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目 录;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没线,激发,接收点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合适的观测系统,组成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 ;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炮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完全工作。 ;;;选择最佳 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排列上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一部分干扰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录分析,了解干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特点。;如图:;OA=500米,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时差 、 ,在图上沿两个说话一定比例尺标出矢量 , ,求它们的合矢量 , 的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 ;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背景。 ;规则干扰波 ;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办法。 ;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扰波(侧面波)。 ;随机干扰: ;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面的。 ;反射波:2000~3000,倾角 ,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络测线(稀) ;;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说明)。 ;4.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发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如图:;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续追踪界面R——简单连续观测系统。;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 ;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如图:;AB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AB下面的反射界面,可在A点放炮,B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曲线TA从而得到R2R3之间的反射界面。可在B点放炮,A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曲线TB从而得到R1R2之间的反射界面。;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100米——300米,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 ;;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下同一点的反射,如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 ;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 ;如图:;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矩为1个道间矩X1=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组成6次覆盖观测系统。 ;从图中可看出,O1炮的第21道,O2为17,O3为13,O4为9,O5为1道都接收来点A点的反射,A点叫共反射点。 ;O1—O6六炮获得6次覆盖的4个共反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