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现代社会科学诸流派二、解释学;三、批判理论选编
二,解释学;(一)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 (客观解释学)
方法论解释学不是哲学理论。最早可以追到古希腊的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传达神谕”的意思,把隐秘的神意转换成人们可以理解的语言的一门学问。显然这里最害怕的是误解,是以发现“原义”为目的。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等人在解释圣经和宗教教义的过程中逐渐系统化了这种解释学。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等人使它发展而成为了一门诠释经文和法典的技术性的学科,走的是技术、方法的道路,不是哲学。所以,可以称其为“客观主义”。;其基本设定是相信文本具有意义或者“含义”(meaning),是原作品或作者所有,即肯定文本有本义(original meaning)。
显然,这里的文本的意义不是现代哲学解释学中的“意义”(significance)。;文本有原义吗?按与方法解释学对立的“哲学解释学”观点看,那不过是解释、阅读者的一种信念,是具体解释中的一种解释而已,不具有唯一的、权威的甚至霸权的客观性地位。;这种解释学也和哲学中的传统形而上学一致的。 比如“绝对真理” 的永恒性、唯一性。避免“解释”甚至“解构”的发生而使“意义”变化、多样、甚至不确定。——“在场形而上学”。
按“哲学解释学”,这不过是“个人主观意义体验的客观化”。;方法论解释学也与传统认识论一致:按照近代认识论,主体认识客体是不能有“主观性”(称“前见”、“偏见”)运用其中,它们是认识的障碍,应该驱除的。
如:笛卡尔的认识主体就是一个纯净的“我思”。
培根直接将主观性的前见称有碍认识达到真理的“四种假相”。
;哲学解释学的出现,其意义包括:
形而上学的变革。存在论转向。语言论转向。
哲学认识论的变革,并对传统认识论展开无情的批判。
与方法论解释学对立的哲学解释学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的解释学,不仅仅只是文本阅读理论,它就是哲学,所以才叫“哲学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对文本独立性的“原意”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是从方法论、认识论开始,再到本体论,使“文本”(或“语言流传物”)原意的信念一步步动摇,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哲学解释学的先驱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年,神学家和哲学家):
他第一次试图使解释学从方法论、技术性的理论走出来,认为解释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与心灵的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这就使解释学具有了哲学意义。
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就不仅是技术过程,也是心灵的创造和再现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过程,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结合。;从心理方面提出作者的写作与读者的阅读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更多有心灵与精神方面作者的体验和读者的再体验。甚至,语言是表面的、次要的,精神是深层的、根本的。他认为精神的特征有“相通性”和“创造性”。;对理解和解释的这种认识,使他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性的心灵过程或读者的再创造可能出现误解。
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或方法。
避免误解的方法:
一是语言方面,坚持历史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二是精神方面,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体验。;施莱尔马赫依然是客观解释学:
没有给理解的“主观性”、“内心世界”、“前见”、“前理解”太多的合法性。追求的是理解的“客观性”。;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把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进一步哲学化。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限制在“客观精神”,而客观精神是主观精神或者生命外化、客观化或体现在各种物质载体或物质符号中形成的,如语言、文字、著作、艺术、宗教仪式、国家机构、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等。 ;客观精神的研究:不能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也不能是与自然科学密切联系的近代哲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
狄尔泰哲学基础就是生命哲学:理解,是获得“生命知识”的一种过程和活动。
;
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实现的方法论解释学特征:
1,都没有真正走出解释的客观性(价值中立)取向的方法论解释学领域:
一是,尽管不是在文本中通过语言找原义,但是是在找原有的东西,只是多了一些成分(价值与目的),它或者是作者体验,或者是作者内在生命,因此是“客观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客观性”的解释学传统。
二是,没有给主体主观性、前理解以理解中的太多合法性和重要地位。读者心理的、体验的、创造的、人性共通感的能力和过程最终是服务于作者的原有的东西。
三是,是一种意识哲学,没有实现哲学的“语言转向”。——心理主义的移情法和解释。 ;2,方法论解释学与实证主义的科学已经开始告别:
一是,科学主题不同。解释学的“意义”不同于逻辑学的“意义”。
二是,方法不同。作为在文本、历史中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方法论解释学代表了一种“沟通理解”、“对话”的努力和动力。与实证主义的工具逻辑的单向解释不同;解释的这种“移情理解”过程也不能还原为“纯粹观察”。;三是,“社会现实”概念不同。解释学的“现实”是客观化了的精神或人类意义,是历史主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档案整理及数字化投标方案(517页).doc VIP
- 2025解读新《监察法实施条例》核心要点与条文速览PPT学习课件(含文字稿).pptx VIP
- 铁路信号电缆配线作业.ppt VIP
- 2025江苏邳州农村商业银行招聘1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docx
- 采砂船水上船舶运输安全应急预案 .docx VIP
- 2025年自贡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2024年北京昌平四年级(下)期末英语(含答案).pdf
-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pdf VIP
- SH_T 3043-2014石油化工设备管道钢结构表面色和标志规定.pdf VIP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练习题《练习一》可编辑可打印.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