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乾隆赏瓶黑釉的微观变化
PAGE
PAGE \* MERGEFORMAT 47
清乾隆赏瓶
——黑釉的微观变化
——宋东生
图一 乾隆黑红釉描金赏瓶
清朝雍乾时代有很多瓷器施以黑釉,显得格外高雅。历经二百多年,黑釉发生了什么变化?以何面目展示在世人面前?本文赏瓶介绍黑釉的现状;探讨黑釉变化的核心特征;与高古瓷北宋黑定进行比较;最后作出乾隆黑釉的鉴定。
一、基本特征
该瓶的具体情况如图一所示:全器总高为334mm,口外径107mm,口内径103mm。足外径102mm,足内径96mm。最大腹径186mm。全器净重1850g。
瓶身外部施红、黑二彩釉,以描金绘画纹饰并区分二色。器内上部与足内部施苹果绿釉,器内下部为白釉,有橘皮特征。
二、古籍对黑釉的描述及新生态
《饮流斋说瓷》中曰“黑彩以质地言,墨彩以绘事言。凡黑地而花或五彩或三彩者,皆称黑彩。墨彩则以淡墨绘诸白地而矣”。黑釉分“黑彩、墨彩、乌金、古铜、黑褐、铁棕”。古籍中有关黑釉的描述不多,且大体类似。
对于此瓶的黑釉相对简单,可以剔除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等色釉。此瓶上的黑釉直接绘于护胎釉上(详后文的讨论与微观照片),漆黑如墨、几无杂质、相当纯净。黑釉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厚度,手电筒照射无光环,但微观放大器可见釉内,釉下见不到胎骨。黑釉在红釉之上,用手可以摸出黑釉与红釉的高低差感觉。
就上述黑釉,由于历经了二百多年,有必要把现在见到的具体特征描述出来,也有必要区分出各项特征,哪些为人做?哪些为天做?哪些具有双重性?还有必要与伪品和仿品加以对比,判断出作伪作旧与真品的不同。为了鉴定,也有必要用高古瓷黑釉对比,作为旁证。
三、黑釉的特征
上述赏瓶见到时,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生命,不再是“初生”时的状态了,我们也不可能知道200多年前它是什么模样。除了颜色之外(不包括质地),可以把主要特征总结出下述十五条:⑴釉面柔和,没有贼光,哪怕是在日光之下,也不会产生刺目的强光。聚焦在釉面的太阳已经有了散开的状态,且周边有晕散的光环,不再是刺目的一个点;⑵釉质相当纯,基本没有杂质;⑶在微观之下釉表面有少量的颗粒,形成凸起;⑷薄,相对高古瓷的青釉而言,也可以与粉彩瓷相比,釉层均很薄;⑸虽有一定的透明度,但见不到釉下的护胎釉,其透明度都不如高古青瓷;⑹深浅有别,虽然黑釉的均匀度较高,但现在可以分出色的深浅和薄厚的差异;⑺晶斑,釉内有较多的白色晶斑,也有更少量更小的异形异色斑点混融在釉层内;⑻爆釉,釉表层有极少量的爆釉,且面积都很小,⑼脱釉,指厚度减薄,釉表面的一定量的脱釉,但面积都非常小,但数量庞大;⑽泡,釉内有气泡,但既少又小,基本全存在于釉层深处,尚有一定亮度;⑾开片,釉层有又小又少的开片;⑿黑釉的表层有极薄的一层类似霜的白色物质,在爆釉与脱釉处和开片部位相对明显一些,这就是近代瓷器上的次生物,有些爆釉处色较深,近似褐色;⒀油,在黑釉表层似乎有一层油脂,用干毛巾擦拭不但不会消失,反而更加明亮(但绝不会刺目),尤其是夜晚在灯光照射下,表层显示着一层油汪汪的状态,显示出一种幽暗的神奇。很多人说的蛤蜊光,在多彩瓷上明显,在黑釉上不明显;⒁滑,当抚摸二釉表面时,不干、不湿,真如摸婴儿的肌肤般,然而感觉又不同于高古瓷;⒂内变物,釉层之内有极少量异形异色的极微小颗粒,颗粒显黄白色或灰白色,这些颗粒不同于釉内白色晶斑,也不同于气泡,从色和形上均可分辨开。笔者认为属于釉层的内变物。
1、分类。
就这十五项,可以划分为二类:一类是先人制作时产生的,主要包括⑵、⑶、⑷、⑸、⑹、⑺、⑻、⑽八项;另一类为成器后在时空中逐渐产生的,主要包括⑴、⑼、⑾、⑿、⒀、⒁、⒂七项。其中有三项可能具有两重性:如⑺釉层内的白色晶斑,有可能是在烧制时釉内单质硅的颗粒未熔化停留在釉内,也有可能是在二百多年的时间内“脱玻化”形成的(釉层变化都与脱玻化有关)也有可能是其它物质。这些颗粒其色大体接近,有少量异形异色的,然而形状差别较大,可以从微观照片中看出来。这些差别或许是成器后形成的可能性证明;如⑻爆釉,上面将此项归入人做,大多数爆釉是在烧制时产生的,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是非当时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可以解决的。从爆釉处的特征上分析,除了形状各不相同外,就是其表的物质与色彩,有的为浅白色一层,有的则色稍重,近乎于黄褐色,也有极个别的灰褐色。这些不同色彩的差异,有可能与后天(时空变化)有关,也与经常擦洗有关,是把釉表凸起的过高颗粒摩擦掉出现的;如⒂釉层内异形异色极小的斑点,不排除是釉内极少量的杂质所致,几百年以前实现不了绝对的“纯”。高档次瓷器内杂质相对少已经实属不易了,不能完全无杂质。但另一个方面也许与时空有关。高古瓷、高古玉、甚至青铜器内部都有变质斑块,这点已被实物所证实。那么经历二百多年后,黑釉内难道不会产生极小的内变物颗粒吗?只不过现今无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