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pdfVIP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pdf

第 42卷第 3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2,No.3 2015年 5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15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 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 潘  斌 (西南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 611130)     摘要: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的原因,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礼乐文化,亦是对王安石新政的文化政策所 作之回应,并受到吕祖谦、潘恭叔等人礼学观点的影响。 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时,对《仪礼》经、注、疏作了校 勘和训释。 这些校勘和训释成果,对于朱子礼学成就之评价,以及《仪礼》经、注、疏之辨析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之体例和编纂原则,对黄榦、杨复、吴澄、江永、姜兆锡等人的礼书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编纂缘由;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3⁃0005⁃07 收稿日期:2014⁃09⁃27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代三礼诠释研究”(批准号:14CZX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斌(1979—),男,四川通江人,历史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人文(通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儒家文献和儒家礼学 思想的研究。     《仪礼经传通解》(以下简称《通解》)是朱子晚 年的重要著作。 该书对后世的礼书编纂和《仪礼》 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考察该书对于全面认识 朱子的礼学思想和学术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人于此书已有一些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值得重视。 然而诸家所作之研究,多是针对《通解》具体问题之 考证,而很少将其放到经学史和礼学史的视域中加 以考察和评价,故难免有所不足。 本文拟在前贤时 人所作研究之基础上,将《通解》放到经学史和礼学 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以见该书编纂之原因及对宋、 元、明、清时期礼学之影响。 一  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之原因 朱子晚年始编纂《通解》,其原因可从三个方面 来看。 第一,朱子编纂《通解》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继 承和弘扬儒家的礼乐文化。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礼学又是儒学的主干。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对礼的价值皆给 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 语·颜渊》)、“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孟子曰“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离娄下》),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 不宁”(《荀子·修身》)。 礼对中国人的修养和社会 秩序的整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历代的学者 一样,朱子亦对礼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说:“所 以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 今复礼,便是天理。 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 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 ‘天理之节文’,有君臣,便有事君底节文;有父子, 便有事父底节文;夫妇长幼朋友,莫不皆然,其实皆 天理也。” [1]1494又说:“这个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 欠他一毫不得,添他一毫不得。 惟是圣人之心与天 合一,故行出这礼,无一不与天合。 其间曲折厚薄浅 深,莫不恰好。 这都不是圣人白撰出,都是天理决定 5 合着如此。 后之人此心未得似圣人之心,只得将圣 人已行底,圣人所传于后世底,依这样子做。 做得合 时,便是合天理之自然。” [1]2885在朱子的哲学体系 中,天理是最高概念,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和宇宙 运行的规律。 朱子认为礼乃天理之节文和天理之当 然,是将礼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看待,由此可见朱子 对礼当是十分重视的。 朱子强调礼要与时俱进,不可拘泥于礼书之记 载而不知变通。 他说:“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 略。 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 今人所行礼中删修, 令有节文、 制数、 等威足 矣。” [1]2877又说:“古礼难行。 后世苟有作者,必须酌 古今之宜。 若是古人如此繁缛,如何教今人要行 得。” [1]2877朱子认为,古礼繁冗,不可亦步亦趋照搬, 后世当修礼书,从而使古礼有古为今用之效能。 朱 子指出,《仪礼》等古代礼书所记仪节虽繁冗,然却 是后世礼书编纂之资源,故不可小视。 他说:“古人 上下习熟,不待家至户晓,皆如饥食而渴饮,略不见 其为难。 本朝陆农师之徒,大抵说礼都要先求其义。 岂知古人所以讲明其义者,盖缘其仪皆在,其具并 存,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所谓‘三千三百’者,较然 可知,故于此论说其义,皆有据依。 若是如今古礼散 失,百无一二存者,如何悬空于上面说义! 是说得甚 么义? 须是且将散失诸礼错综参考,令节文度数一 一着实,方可推明其义。 若错综得实,其义亦不待说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