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饮食文化变化eq \b\lc\{\rc\ (\a\vs4\al\co1(?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 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eq \b\lc\{\rc\ (\a\vs4\al\co1(?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 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 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的变革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公历、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 取代 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思维导图]
史料一
图一 晚清上海衙门百姓跪官 图二 民国初年躬身问候 图三 1922年孙中山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希尔,亲切握手
解读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交礼仪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史料二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解读 史料列举了许多吃、用的洋货,并且用“新到”打广告宣传,表明当时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崇尚西洋事物。
史料三 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解读 史料表明19世纪末以???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在吃、穿、住、行等多方面均出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史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解读 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划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史论1 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
(1)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建设。
(3)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4)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5)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史论2 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史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解读 通过史料可以分析中国近代报刊的分布特点及产生的影响。中国人自办报刊一度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曾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但向读者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而且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计指导概念.ppt
- 专题二屋顶绿化规范概念.ppt
- 湘教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全录概念.doc
- 箱包专有词汇概念.doc
- 箱变浪涌保护器技术要求概念.doc
- 职位说明书制作方法如何确定一个岗位的责任概念.ppt
- 箱涵施工方案(通用版)概念.doc
- 专题二注水油藏工程概念.ppt
- 专题复习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概念.ppt
-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2013.9.26)概念.ppt
- 2025年漯河市林业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临沧市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马鞍山市交通运输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荆州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荆州市城管协管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黔东南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九江市工会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克拉玛依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青海省街道办人员招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