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字在诗歌里的夸张艺术
[诗词杂谈]
数字在诗歌里的艺术夸张
——与卢守衡、刘麓二位先生商榷
卓正昌
《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刊发了卢、刘二位先生《对〈谒黄帝陵〉的一点意见》,批评拙诗尤其是“一半羊羔一半狼”句“类比不当,夸张失实,措词偏激”。尽管后面还有不少文字,都是围绕该句诗中的数量词“一半”而展开的。批评是否得当?鄙人不敢随意妄下断语,不妨先来看看两个前人的例子。
杜甫《古柏行》中有这样几句诗:“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人极尽夸张,用“四十围”和“二千尺”来形容老柏树形象的高大,给人以十分形象的感觉。而北宋的沈括,却以科学家的严谨对这棵古柏的粗和长作了精确的计算,他在《梦溪笔谈》中说道:“武侯庙柏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乎?”意思是说,如果按这个数字,则这棵古柏树干太细而树身太高,比例失调,很不相称。显然,沈括的出发点太过拘泥死板,没有考虑到诗歌中数字夸张的艺术性,闹出了诗歌鉴赏的笑话。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是一首脍炙人口,极富想象力的好诗。“著述之富,明代第一”的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几句批评,很不近“诗情”,他没有考虑诗人正是紧扣题目,着眼于整个江南来写的。“千里”,本是形象地概括江南一带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春色,若改为“十里”,则既不切诗题,又极大地削弱了诗的意蕴。所以,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就反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红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沈括和杨慎,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尤其是杨慎,还是诗词高手,由于拘泥数字的客观准确,对诗歌作??了错误的理解。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凡爱好诗词的人不能不知。
其实,拙诗中的“一半”,也是一个数字问题,只能虚解,不能坐实。如果坐实了,非但于情不合,且于理不通。“一半”对“一半”,即一只对一只,要是如此,天下的羊不是早就被狼吃光了吗?
二位先生的批评,显然步了前人机械理解诗歌的后尘。因此,“类比不当,夸张失实,措词偏激”的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使人很难接受。不仅如此,就这句话的本身也存在问题。类比,即比喻,只要比体和喻体具有共同的特征,就算得体。二位先生对“狼”和“羊”的比喻在《意见》中是承认了的,怎么能说不当呢?夸张本身就不实,实了就不是夸张。至于“措词偏激”,因理解上的“仁智”之见,就没有解释的必要了。
很坦白地说,卢、刘二位先生提出的问题,鄙人在作成此诗时就已经考虑过,觉得“一半”虽然用得不俗,却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了避免,曾经改成“既有羊羔又有狼”,与二位先生建议改成“既有羊羔也有狼”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经过反复吟诵琢磨,总觉不仅韵味不足,就连汉字本身的音乐节奏感也差了许多。因此,依旧改回原样,自认为只有这样,才富有弹性空间,给人以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鄙人认为,无论诗歌作者或爱好者,都必须明白,诗歌中的不少数字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靠不住的。借助于数字进行夸张在诗歌中是很常见的事。如果按生活的真实性去衡量,用逻辑的方法去推理,处处要求准确的话,一些很有情趣的好诗就会变成荒唐之论,毫无艺术享受可言。
附1:
对《谒黄帝陵》的一点意见
卢守衡 刘 麓
《中华诗词》2003年第11期发表了卓正昌一首七绝《谒黄帝陵》:
日月无声照野冈,虔瞻祖冢意茫茫。
缘何同是炎黄种,一半羊羔一半狼?
笔者认为,这首诗类比不当,夸张失实,措词偏激。“日月无声照野冈”,把黄帝陵描写得十分荒凉冷漠,瞻仰黄帝陵时,感到“意茫茫”,迷惑怅惘,悲观之意,不言而喻。尤其是三、四两句值得商榷。作者由“意茫茫”进而激愤地反问道:“缘何同是炎黄种,一半羊羔一半狼?”这两句实在有失分寸。作者把炎黄子孙分为两类:“一半羊羔一半狼”。所有炎黄子孙,无一漏网,不是羊羔就是狼,连一大批敢于跟狼斗争的勇士也包括进去了。笔者相信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对当今社会上某种弊端不满(从发在同期的词《永遇乐·年薪制感赋》可以看出),抒发个人感慨而已。只是由于义愤填膺,乱了方寸,过分夸张,刺激面太大,不符合实际,实乃措词欠慎也。自有人类以来,种族相侵、阶级压迫、弱肉强食的现象始终存在。总是有一些人像恶狼一样,贪得无厌;而另有一些人则忠厚懦弱,像羊羔一样,不断被恶狼吞噬,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现象依然个别或局部存在。如:那些只顾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那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