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

高一历史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历史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1840—1949) 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2.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 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4.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 1.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2.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840—1949) 变化主要在城市,近代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闭塞状态,传统生活习俗沿袭下来。 (1)物质生活:衣:食:住: (2)社会习俗: ;(1)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2)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如清末“新政”、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近代化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展; (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总之,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2. 新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小结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及其特征;中国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清朝旗袍; 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南方饮食;中国 “八大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中国传统住宅;;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 ; ;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布拉基”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拉基。 ;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衣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称为“蓝色的海洋”。;60和70年代蓝黑装;“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现代服装;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改革开放后的饮食结构;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拥挤的住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娱 乐;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再 见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