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天1中外建筑史1.ppt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办天1中外建筑史1

中国古代建筑史;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思潮及其代表作品,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并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学习要求】 ; 【引言】 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既交织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历经了近现代的历史搭接,与它们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分近代建筑还遗留到现在,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本讲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了最后一批皇家工程。一些通商口岸、租界地形成的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饭店、商店、工厂、仓库和洋房住宅等,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及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使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转型的初始步伐。;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形成,1927年--1937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早期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在20年代初相继回国,开设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中国陷入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回国建筑师的影响,中国建筑界加深了对现代主义的认识。但建筑业极为萧条,现代主义建筑得不到发展的机会。;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 第二、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类型的建筑 。 第三、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 第四、社??体制的变革,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 第五、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十分复杂,既有延续下来的旧建筑体系,又有输入和引进的新建筑体系; 既有形形色色的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又有为新建筑探索“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 既有西方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的广泛分布,也有西方“新建筑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初步展露; 既有世界建筑潮流制约下的外籍建筑师的思潮影响,也有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探索。 可以说: 这100年间既是“万国建筑博览”也有“近现代搭接”;出现的两个途径: 1.被动输入----主要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展开,在被动开放地段 2.主动输入----中国业主和中国建筑师设计建“洋房” 早期流行“殖民地式”的“外廊样式”--------流行欧洲古典式建筑 ;天津劝业场 法国建筑师慕乐和设计,1928年建成,是当时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现在是天津三大零售百货商场之一,也是全国著名十大商场之一。 主体5层,局部7层,转角处有两层八角塔楼,上立圆亭,再覆穹顶,形成建筑构图中心。构图完美、杂而不乱,是高水平的折衷主义作品。;中西交汇的建筑模式可概括为两大类: 1.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 2.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体化” 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式”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大体上概括为三种设计模式: 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 第二种是被视为折衷做法的“混合式”; 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春主体工程完工。建成后吕彦直去世。位于南京紫金山南坡,主体建筑面积6684㎡。 整座中山陵由墓道和陵墓组成,结合山势,运用石碑、陵门等陵墓要素,以大片绿化和平缓台阶连缀建筑个体,雄伟、庄严、肃穆。 主体建筑祭堂吸取中国古典建筑手法,成为中国近代建筑中现代技术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起点。 ;杨廷宝设计,1935年2月动工,次年7月落成。党史馆坐北朝南,底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和史料库房,二、三层为陈列室。 陈列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库房采用特制防火钢门和空气调节设备。内部装修采用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外观为重檐歇山宫殿式建筑,庄重宏伟。 选址在南京中山门内,明故宫西侧,以明故宫为中轴,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建筑群对称布置。群众俗称“西宫”。 ;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