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

1 1 2009年第 1期 青 海 社 会 科 学 2009年 1月 No 1, 2009 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2009 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论略 艾丽曼   【摘要 】1723年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 ,清朝把青海蒙古收为内藩 ,设立盟旗制度 ,河 南蒙古被划分为四旗 ,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河南蒙古族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青海河南 ;蒙古族 ;盟旗制度   【中图分类号 】K29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 (2009) 01—0152—04   1723年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 ,清廷依据川陕总督 、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拟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 三条 》、《禁约青海十二事 》开始了对青海全面的治理措施。其中针对青海蒙古的措施包括把青海蒙 古收为内藩 、设立盟旗制度 、整顿藏传佛教寺院 、实行蒙藏分治、赏罚青海蒙古诸台吉等 ,这些举措对 青海蒙古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青海蒙古族在原来部落的基础上被分为二十九旗 ,和硕特部二十一 旗 ,牧地在大通河上游布哈河 、布隆吉尔河、柴集河两岸及河曲地区等 ;土尔扈特部四旗 ,牧地在河曲 地区黄河东西两岸 ;绰罗斯 (即准噶尔 )部二旗 ,牧地在青海湖东南 ;喀尔喀部一旗 ,在青海湖南岸 ;辉 特部一旗在柴集河东 。[ 1 ]河南蒙古被划分为四旗 ,即和硕特三旗 ,土尔扈特部一旗 ,统归和硕特前首 旗管辖。青海蒙古由此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一 、盟旗制度的实施 在成吉思汗之前 ,蒙古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 ———斡孛克为社会基本组织。1206 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 ,制定了适应草原游牧民族的国家制度 ,将原有氏族大部分拆散组成万户 、千 户、百户、十户等军事和行政合一的组织 ,其主要特征都是以地缘为基础 。15世纪以后 ,万户、千户由 兀鲁斯、鄂托克代替 ,兀鲁斯、鄂托克、爱玛克 、阿寅勒等既是各级行政组织 ,又是军事生产单位 。兀鲁 斯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份地 ”、“领地 ”、“人民 - 国家 ”,是指包括若干鄂托克在内的大领地。鄂托克 在突厥语 、蒙古语 、通古斯语中表示“场所、地域 ”,卫拉特蒙古语指“居住和游牧在一个地区的同一家 系的阿寅勒集团 ”,鄂托克以地缘关系为条件 ,以游牧地区为前提 ,每一个蒙古人都必须有自己所属 的鄂托克 。爱玛克由游牧于同一地区的同族阿寅勒或和屯组成 ,阿寅勒一词指由同在一起宿营的一 个、两个或三个禹尔惕 (蒙古包 )组成的同姓或近亲小集团 ,和屯指家庭集团。[ 2 ]蒙古社会组织按照阿 寅勒、和屯 →爱玛克 →鄂托克 →兀鲁斯的关系层层建立起来。 到了清朝 ,清廷为有效管辖蒙古 ,从天聪九年 (1635)开始在蒙古族地区设旗 ,经顺治、康熙、雍正 到乾隆五十七年 (1792) ,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外藩蒙古 ”(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 )共编 为 18盟、201旗 [ 3 ] ,加强了对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