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家庄学院学报:建国十七年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6
PAGE
PAGE 6
建国十七年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以平凉市为例
张希亮[作者简介]:张希亮,男,1967.5,甘肃平凉人,硕士,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和平凉教育史研究工作。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教学部 甘肃 平凉 744000)
[摘要] 建国十七年,西北贫困地区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充分发挥民办教师的重要作用,大力兴办耕读小学,采取复式教学等。这些历史经验对我国今后基础教育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 建国十七年;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建国十七年,西北贫困地区各级党政组织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种尝试和努力,使当地的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当时的工作经验对我国今后基础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建国十七年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1.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国家统一筹措、统一分配。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生不缴学杂费,从1956年开始只缴少量杂费,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平凉一中是当时平凉市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条件也依然艰苦。据《平凉一中校史》张君才主编.甘肃省平凉一中校史(1905-2005)[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4):61.
记载,冬天学校宿舍无火盆,学校给每人提供几斤麦草铺床。学校的大灶,面粉80%以上为杂粮,经常吃不到食油和蔬菜。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同学无钱上灶,靠从家中背来炒面和干馍度日。全校只有一个水灶,用大锅烧水,供不应求,一日只能打上两三碗热水。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学生上晚自习,均用清油灯照明。1955年后才逐渐改用煤油灯。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清贫,但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发奋读书。据原平凉二中校长杨汉斌老师回忆,当时在西北广大农村边远学校,涌现了许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例如蒙世侠老师就扎根山大沟深的回民地区(现崆峒区大寨乡雷神庙)办学21年。雷神庙距公路有30多里的山路,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在二十多年的山区办学中,蒙老师亲自打扫教室、修理桌凳、组织动员学生入学。为保障学生安全,他每天一早翻山越岭,一村一村去接学生,下午放学后又一村一村去送学生。蒙老师的辛劳,换来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增多及学校的发展。
经过17年的艰辛努力,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使文盲众多、知识分子极度缺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的改观。同时,也为西北贫困地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积极宝贵的经验。
2.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民办教师的重要作用
解放后,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得到提高。解放初期,教师的经济待遇沿用国民党时的薪金粮制。1952年起,教职工享受国家规定的病假待遇。1953年起,女教师享受产假待遇。同年,中小学教师一律享受国家干部待遇。1954年起,教职工享受福利费待遇。1956年1月起,实行教职工退休退职制度。
解放后,为扫除“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鼎立发展教育。由于财力不足及其它因素制约,国家采取了集体办学、以民教民的“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一直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主体。民办教师安贫乐教、无私奉献,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办教师为振兴农村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将永远嵌刻在中华民族前进复兴的里程碑上。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大力兴办耕读小学
耕读小学是一种劳动与读书兼顾的办学形式,它的出现是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需要,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低年级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
1962年,甘肃省教育厅对小学的设置布局进行调整,要求每个公社设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和一所初级小学,并提倡生产队开办多种形式的简易小学(1964年后称为耕读小学)。至1965年,各学校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教学走上正规,同时贯彻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既办全日制小学,又办半日制耕读小学。采取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本村、本队,就近、就地大力创办耕读学校,动员因家庭拖累而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和失学儿童进耕读小学。允许迟来早退,允许带弟妹,有全日制、间日制和早晚班等各种形式。
在创办耕读小学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据杨汉斌老师回忆,崆峒区大秦公社三树湾大队女民办教师罗桂兰,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毅然到偏僻山区的纯回民村三树湾创办耕读小学。她自己寻找校舍、修补门窗、砌建泥台,用自己的钱购置教学用具和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