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刑法是惩治沸屡罪的法律武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刑法是惩治沸屡罪的法律武器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重点与难点 ;铁窗泪 迟志强 (只播放男声部分约3分半钟);刑法概念;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是否需要刑罚处罚,给予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均由刑法明文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平等适用刑法:是宪法确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治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体现。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存在。二是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他人不得侵犯;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刑事追究和刑事制裁,决不允许其逍遥法外。 3、罪刑相适应:罚必有罪,犯多大的罪,判多重的刑。;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 (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属人管辖) (2)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交豁免权等)的以外,都适用我国法律;(属地管辖) (3)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原则上也应该适应我国法律; (4)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如果侵害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权益或者与我国公民、法人发生法律交往关系,也可以适用我国法律规定. ;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即使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追究刑事责任 B 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 C A国公民丙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假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B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丁某从东北绑架的C国,对丙可以适用中国刑法 D 美国人施某在乘坐法国航空公司航班飞机飞往北京途中,因琐事而与邻座一意大利人发生争执,遂用航班上的塑料餐叉将对方右眼刺伤致失明。本案适用中国刑法;来自甲、乙两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留学期间发生斗殴,甲国留学生用刀将乙国留学生刺成重伤。对于甲国留学生恶意伤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适用( ) A甲国法律 B乙国法律 C.我国法律 D甲国和我国法律 ;属地管辖原则; 犯罪;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基本特征(1); 犯罪的基本特征(2);犯罪的基本特征(3);犯罪的基本特征(4);***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案例;思想构成犯罪吗? 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实施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犯罪的思想。我国没有“思想犯罪”。 言论构成犯罪吗? 思想不构成犯罪,言论能否构成犯罪呢?有人提出,我国宪法中规定有言论自由,刑法中仅规定了行为犯罪,而没有规定思想犯罪,因此,言论不能构成犯罪。这种说法正确吗? ;单纯的思想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不能构成犯罪,但言论是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也是一种行为。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煽动分裂国家罪,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犯罪,其犯罪形式就是行为人通过言论表现出来的。 另外,刑法第246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的犯罪,也是行为人采用言论或其他形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例子。上述规定中的言论,已超过思想活动的范围,属于危害社会的特定行为,行为人当然要负法律责任。 ;2、犯罪结果 :是指危害性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犯罪客体造成的实际损害。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法定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客观联系。(例题) 因果关系只是负刑事责任的条件之一,有因果关系未必都要负刑事责任。如果没有罪过或者不具备主体资格,即使有因果关系也不负刑事责任。 4、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是指危害行为所侵害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或物、或者信息。 5、犯罪时间和地点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年龄;案例1;一个15周岁的少年人向一个放牛的小女娃要牛骑遭到拒绝。于是就恶作剧,把女娃骑的牛往河里轰赶女娃在牛背上随牛到河中后,滑落水中淹死了。 一、少年的行为与女娃死亡结果有无因果关系? 二、该少年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案例3;;案例4;纪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7000元。14岁生日那天,纪某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纪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机一部、现金5000元。第二天纪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