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3年高考作文.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3 福建2013年高考作文 篇一: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题稿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题稿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刘远军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题目的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的体现 《考试说明》关于写作部分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直接指向了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的写作,考察的是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考查。赋分为70分,能力层级为E级,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中之重。 作文考题的命题形式仍延续近年来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相较于前两年的命题,2013年在材料和要求语中加入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这一引导语,旨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接“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一文体要求。其它要求近年未变。不变中体现着一种坚持,即强调文体意识,强调自主意识,反抄袭套作。文体意识模糊、抄袭套作严重是话题作文时代的积弊,故而以“友情提示”来提醒考生勿蹈覆辙。强调自主意识这一点基于福建命题工作者对材料的开放态度,区别于其他省市卷中常有的提示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福建命题者给了考生审题立意更大的自由度,包容度,给考生提供了超越、反思、批判的空间。 命题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福建卷对思辨性的追求。材料的选择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关键,选择何种材料入题体现着命题者的价值追求。2013年福建卷选用的材料为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虽为朦胧诗人的作品,但诗意并不朦胧,故命题者可以不加改变地拿来作为命题的语料。命题者看中这段材料的原因大概是这首诗内容上存在的“二元对立”提供了议论文写作思辨的可能,同时,诗歌中“自由”、“扎根大地”这些词间接地指向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社会现实。倡导一种以思辨的精神来审视自我的生命态度、社会价值观,检测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思想的成熟度,大概是2013福建高考作文所追求的吧。 纵向比较近几年福建卷作文材料的选择,2013年作文材料的选择尤其值得肯定。2011年关于袁隆平的材料过于抒情化,材料涉及的核心概念多元并列,不利于考生思维的聚焦和思辨的展开。2012年关于人生赛跑的材料语料简洁,表意明晰,但材料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和“路程”并非同一逻辑层面矛盾的两极,只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变量,而且,材料通过类比的方式潜在地约束了立意的空间,即题目本身向考生暗示着人生就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跑更多的路程。发现、创新、思辨的空间相对变小了。2013年的材料虽然也有对立意的限定性,但较为宽松;材料提供的概念有一种比较明显的矛盾性,多 组表象的矛盾背后潜藏着一组核心矛盾,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展开,有利于甄别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下。 二、解题思路的分析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把诗歌材料的分行排列变成散文的排列,我们得到三个句子。观察思考这三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为我们理解题意的途径。第一个句子内部是多重复句,由一个假设条件始,得出“变成流星”的结果,由流星这一结果推导出“无依无附地飘行”,再由“无依无附地飘行”得出“惊恐”的负面情绪反应。面对这“惊恐”的结果,诗人做出斩钉截铁的反应“哦,不能!”在第三句诗人给出了自己的抉择:拒绝“自由”,要扎根地层。诗人给“自由”以引号,意在强调这里的“自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特指“无依无附”的状态。扎进地层就牢固了,自然避免了“无依无附地飘行”的命运。这个材料里面清楚地呈现出了灵魂的飘泊和皈依的矛盾。无依无附地飘行还是有所束缚地固守就是我们人生态度中的两难抉择,选择何种生命态度便成了考生思考的焦点。“哦,不能!”诗人的这句判断显出了材料本身的立意倾向,至此,材料本身的旨意就很明显了:拒绝灵魂无依无附地漂泊,皈依灵魂的乡土,守住灵魂的根底,拥抱现实。 从正向立意的角度来说,显然是倡导固守的价值,束缚的意义,精神家园的价值。但不能只做单向度的阐释,而是要看到这些倡导所对立的一面,即生命的漂泊、自由、无依的一面。这是生命态度中矛盾的两极,对立统一于我们的生命中,无彼即无此。故而,分析说理的可靠性建立在对矛盾两极的全面思考中,于破中立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