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综合测试1111111111(无答案)
中国现代教育网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八年级地理(上)期末综合练习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许以全
一、选择题部分
1.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半球,也位于北半球
B.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海陆兼备,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D.领土跨纬度近50度,寒带、温带、热带都有
2.我国领土的最南端在( )
A.东沙群岛 B.曾母暗沙 C.海南岛 D.西沙群岛
3.下列省区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连线正确的是( )
A.浙江—沪—杭州 B.山西—晋—太原
C.四川—川—重庆 D.湖南—鲁—武汉
4.我国的民族总数是( )
A.54个 B.55个 C.56个 D.57个
5.下列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相互交错 B.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6.关于我国人口与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密度小 B.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C.各民族中,壮族的人数最多 D.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较快
7.下列山脉中,属于东西走向又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 )
A.天山 B. 长白山 C.南岭 D.昆仑山
8.一位中学生说他课余时间常去滑雪,他可能生活在( )
A.广州 B.成都 C.上海 D.哈尔滨
9.我国形成“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0.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
A.南北温差很大 B.全国普遍高温 C.南北温差不大 D.气温南低北高
11.下列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福州 B.武汉 C.西安 D.乌鲁木齐
12.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是( )
A.缓解旱情 B.带来狂风暴雨 C.风力发电 D.形成洪涝
1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由南向北递减 B.由东向西递增
C.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大部分地区降水丰???
14.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盛行来自大陆的偏北风 B.冬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C.夏季风强弱不同导致旱涝灾害频发 D.冬季风强大时,容易出现台风灾害
15.下图我国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度差异
B.纬度差异
C.距海远近差异
D.海拔高低差异
16.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河流是( )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黑龙江
17.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河段多凌汛 B.中上游水利工程多
C.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D.下游支流多,流量大
18.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固大堤 B.水土保持 C.南水北调 D.修建电站
19.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
A.黄河 B.长江 C.塔里木河 D.额尔齐斯河
20.西北地区河流少,多内流河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高 C.山地多 D.距海远
2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
A.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B.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多
C.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少 D.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多
22.我国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属于耕地多、水资源少的地区是(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3.大兴安岭、横断山脉等山区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