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鼓浪屿之波》我日夜唱.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鼓浪屿之波》我日夜唱.doc

PAGE  PAGE 4 《鼓浪屿之波》我日夜唱   岁月如歌   编者按:吴天球,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59年春,吴天球受中央文化部派遣,赴保加利亚共和国国立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1961年秋回国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至今。他的歌唱语言清晰、灵活,如同于听众倾诉情怀,具有三个八度的宽广音域,特别是丰富的低音区,极为少见。他那浑厚、低沉的嗓音把《伏尔加船夫曲》演绎的像一幅俄罗斯经典油画。吴天球从教三十多年,培养了许多优秀声乐人才,多次出任央视青歌赛评委。1992年应人民音乐出版社约稿,出版专著《让你的歌声更美妙》。现在,吴天球教授虽已年过花甲,歌声却不减当年,仍经常登台为广大听众演唱。请看吴天球娓娓道来――         我是福建省同安县人,也就是现在厦门市同安区,所以我又是厦门人。   1951年至1954年我就读的厦门师范学校当时就在鼓浪屿。三年生活在鼓浪屿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鼓浪屿的沙滩绵细、岩石耸立、绿树成荫、曲径幽深……微风拂面时,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狂风来临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世间最美的词句来表述,鼓浪屿都当之无愧!   三年里,鼓浪屿之波日夜伴随我,白天摧我奋进,夜晚摧我入眠。忆当时我们住在“鸡母山”上,静夜来临,就听鼓浪屿的海波歌唱:“哗、哗、哗……啪!莎、莎、莎……”每当晨曦初露,快速起床后,立即拿一条毛巾系在脖子上,跑步五分钟下山到达海滩、扑向大海,在海波中先奋力疾游,继而仰卧海面,眼望深邃的蓝天,身体任由海波抚摸、摇晃,纵情畅想。我就是在“鼓浪屿之波”的抚爱中成长,从厦门师范走上专业声乐学习的殿堂。   由张藜、红曙作词,钟立民谱曲的《鼓浪屿之波》问世之后,我就非常喜爱唱。只因当时的定调是高声部,首唱是女高音歌唱家,随后相继演唱的几位歌唱家也都是男女高音。我只是自己唱,自己听,借歌曲来思念我心中的“鼓浪屿之波”。由于自己有很深的鼓浪屿情结,对歌曲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自然就有不同的处理和真情表述。我以为:对“鼓浪屿之波”不仅要表达她的美、她的抒情,更要着重表达“鼓浪屿之波”的波涛汹涌、激情澎湃。鼓浪屿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这应该是鼓浪屿的魂,绮丽的风光是鼓浪屿的貌。所以唱第一段歌词中的“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沧沧”两句时,在“岩”字与“海”字这两个地方,我克制不住地要表达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心境。第二段则深情地怀念自已的出生地“基隆港”,心情完全不同于第一段。“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话语刻心上”是对老水手的深切怀念和感激,其情感和用声的气势完全不同于第一段中相应两句的表达。第三段既急切又显无奈,在“思乡,思乡呀思乡,鼓浪,鼓浪呀鼓浪”,是带悲切的心情,两个“呀”字用近乎抽泣的声音表达,更大大不同于前两段。由于没有适当的演唱机会,长时间里我只自己抒发,自己激动。   2007年8月,鼓浪屿风景区的负责人叶细致先生来北京办事,得空邀钟立民先生和我见面餐述。席间,钟立民对我说:“吴老师,我的《鼓浪屿之波》以前都是由高声部演唱,可不可请你用男低音也来演唱?”我听后很高兴地回答:“这是很荣幸的事。你这首歌我早就研究过,自己也练过,如果我来演唱不仅仅是用男低音的音色,主要是用我的理解来诠释。”接着我就将上面的理解向他们作了讲述,并且不顾餐厅内的其他顾客,抑制不住地放声唱出来。钟先生满意地肯定我的理解和表达,叶先生则说:“吴老师,你这一唱我都激动起来了!能不能请你在中秋节时回家乡,在‘中秋博饼节’上演唱这首歌?”我自然是非常高兴地答应下来。   之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我更深入具体地研究歌曲和实际演唱,真是“日夜唱”。在深入的研究和演唱后,我觉得我以第一人称演唱的“主人公”身份应该是鼓浪屿人,但歌词中并不明确显示,我萌发了要将第二段词中的头两句,由原来的“母亲生我在台湾岛,基隆港把我滋养,”改为:“母亲生我在基隆港,鼓浪屿把我滋养。”但由于当时我联系不上词作者张藜老师,我不敢贸然改动,中秋节在鼓浪屿演唱时我仍然忠于原词,但歌曲的感情抒发、艺术处理、声音变化等都依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我很动情,乡亲们也很高兴。   为什么要这样唱?这完全来自于我对歌曲的理解。理解歌曲的依据是什么?是:歌曲的时代,歌曲主人公的身世与情感,即“歌曲的内涵”。   依据歌词和实际,《鼓浪屿之波》中的主人公在我脑子里己经非常清晰:   解放前夕,一对鼓浪屿的年青人从鼓??屿渡海到台湾的基隆港谋生计,在基隆生下了歌曲的主人公。为了事业的发展这对年青人需要全力“打拼”,所以就托咐“老水手”将还年幼的主人公带回鼓浪屿交由爷爷、奶奶等家人抚养并接受教育。不幸的是:就在主人公回鼓浪屿不久,海峡“风云突变”,几十年间他与在基隆港的父母失去联系,音讯杳然。每当看着鼓浪屿的海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