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提琴与乐队的浪漫音诗.doc
PAGE
PAGE 6
中提琴与乐队的浪漫音诗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柏辽兹四部交响乐作品中的第二部,创作于1834年,最初是应帕格尼尼的邀约而作。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作曲家在获得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后,在意大利旅行的见闻。无论是从演奏者的角度还是从聆听者的角度来看,《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都是一部异常独特的作品。与著名的《幻想交响曲》相同的是,它们都有高度文学化的情节与人物形象设计,同样运用了“固定乐思”的写作技法。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曲家在《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中,赋予了中提琴以特殊的地位。独奏乐器和乐队之间形成了既非协奏曲,但相互对峙互文的形式,在音乐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对其后的同类作品(如丹第的《法国山歌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的《唐璜》和《堂吉诃德》、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产生了深远影响。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十分巧妙地将音乐逻辑与文学内涵结合在了一起。柏辽兹借用了他崇拜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内容与场景,用纯器乐创造了“哈罗尔德式”的浪漫主义文艺青年的激情与沉思,刻画出浪漫时期英雄主义追求自我、和平、自由的形象。主人公哈罗尔德愤世嫉俗、孤僻忧郁、高冷傲慢、内心空虚,却又向往光明和平等的世界。他在朝圣的行列中寻找着超越自然和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乐曲中构建了一座梦想与现实的美丽桥梁。
作品的第一乐章《哈罗尔德在山中》为奏鸣曲式。哈罗尔德开始了他的旅程。他走进了被雾气笼罩的阴暗山林中,不知所措地徘徊、游荡。乐队营造了现实中罪恶、混乱的社会,它的黑暗让哈罗尔德无法喘息。乐章进入G大调的同时,也是呈示部的开始,预示着在哈罗尔德在迷茫之际,雾气散去,眼前―片光明。
中提琴用略带伤感的中音区奏出这段动听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漂泊之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固定乐思在第一乐章共有四次呈示。
第一次呈示以3/4拍、mf的力度出现,由中提琴演奏固定乐思旋律,竖琴伴奏,既柔美又具有流动感。随后,单簧管与中提琴的一答一应,就好似一对恋人在对话。弦乐长线条的铺垫,又为整个主部段落增加了温暖的色彩。
第二次呈示以乐队为主。当乐队呈示主题时,中提琴以延迟一拍的节奏差与乐队进行卡农式的模仿。乐队中固定乐思的主导音色为高声部木管组,而中提琴声部此?r以八度音程在mf力度上奏响固定乐思旋律。独奏声部与乐队声部以对等的力度、错位的音区和错开的节奏时值交织对抗,戏剧性地刻画了哈罗尔德的内心抗争。
第三次呈示在再现部。乐队配器上,单簧管与圆号在独奏中提琴旋律的基础上加以重叠,这样的声音布局营造了温暖的色彩,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色,在音响效果上也显得更加饱满。
第四次呈示对于演奏的情感与力度,作曲家有了不同的要求。力度以mf为基点,逐步递进。在第三与第四次呈示中,中提琴声部奏出的固定乐思虽不再哀伤幽怨,却依然带有一丝迷茫,乐队弦乐声部跳动的音型与固定乐思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绪。用苏联中提琴艺术史学C波尼亚托夫斯基的话来说,是“在欢陕的音响背景反衬下哈罗尔德固定乐思的再现,更是在比较中显得更加孤单寂寞,令人同情”。
第二乐章《唱晚祷的香客行列》和许多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慢乐章那样,采用了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旋律优美动听,经常独立于整部作品而在音乐会中被单独演奏。它描述的是夜色中,一队口诵晚祷的队伍缓缓走向圣地,这是朝圣者在行走过程中对心灵的洗涤。除了行进者的脚步声以外,还有远处传来的钟声,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去。主人公哈罗尔德受到这些虔诚的朝圣者的感染,也默默地走进了他们的行列。他仍旧保持着内心追寻永恒精神的渴望,这种精神超越了文化,超越了宗教。
柏辽兹在这一乐章中建立了非传统的和声构架,用音量的变化模仿钟声的渐行渐远,也用音程级进制造行进的效果。由竖琴、长笛、单簧管、圆号象征修道院僧侣的“钟声”,在弦乐组与木管组从pp、p、mf、f-dinmf-dim交织的音量变化中,引出并点缀着固定乐思。另外,独奏中提琴持续的分解和弦,在Sul ponticello(近琴马)演奏技巧的运用下,也好似寺院的钟声,伴随着木管、低音提琴拨弦的“脚步”声,乐曲充满了静谧和沉思。这样的旋律线条、音响效果与朝圣者的口诵晚祷交融在一起,不但渲染了气氛,体现出圣洁的宁静,也使得哈罗尔德的内心体会到了平静,孤独的心得到了抚慰。在不断重复的晚祷中,固定乐思的旋律被低声诵出。
第三乐章名为《阿布鲁齐山民的小夜曲》。根据相关参考文献的记载,柏辽兹在意大利游历时曾来到阿布鲁齐山区,他被那里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所感染,记录下了这首山民演唱的情歌的旋律。
经过前两个乐章的迷茫、探寻后,哈罗尔德似乎逐渐找到了自己,并开始了回归之路,但在回归的过程中仍然不时有些困惑和犹豫。中提琴独奏声部与乐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