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下游明清文化繁荣之历史人文地理析论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文化繁盛之人文地理析论
王启明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摘要: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文人学士多,状元、进士占全国比例大,留下的文献史料多等文化繁盛现象当是有因可寻的。以前许多学者从我国历史上“南迁”现象来思考考查,本文不否认“南迁”的影响,试图以历史人文地理的视角从明清及明清之前长江下游本身的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来寻找答案,以期对明清长江下游文化繁盛的成因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文化繁盛;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学界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尤其是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1993年和1997年,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先后撰写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和《中国历史必须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时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并强调应将这种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1]显然,这个观点对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长江下游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本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在江城芜湖联合举办的“明清长江下游地区人文地理专题”学术研讨会,也将是长江文化研究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长江下游”在自然地理上涉及到四个概念:河流、水系、流域及河流的分段。降水和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就是河流。由此,我们更易理解正是“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式中国地形,造成了亚洲第一大河流——长江。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长江下游水系,仅以江南地区为例,西段有青弋江和水阳江以及石臼湖、固城湖、长荡湖、滆湖;东段有太湖以及流入太湖的众多河流。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一条??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其中,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2](P150-151)这里河流的分段与历史地理上的上游(包括河源)、中游和下游(包括河口)的三分法不同,但其下游和河口的地貌特征对我们理解河流下游的经济文化发生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据以季羡林先生为总主编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系列丛书划分,长江上游是指从长江发源地到宜昌以西山峡峡口的河段。[3](P1)长江由三峡出宜昌后至鄱阳湖口,属于它的中游。[4](P1)长江下游,西起鄱阳湖的湖口,东临黄海和东海,其沿岸至淮河以南,习称江淮地区;其江南地区,西段主要为江南丘陵,其中包括黄山和宁镇山脉;东段为太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5](P1)当长江流经庐山脚下时,忽向北折,于是其下游又有了“江东”之称。地理上具体将长江从江西九江、湖口至上海吴淞口一段称之为长江下游,其空间大致包括了今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6](P1)本文所论述明清时期文化涉及的今省级行政区划不出这四省,涉及今地市、县区全在长江下游区域之内,偶有论及其他相关地区会作具体交代。
予因毕业论文做龚自珍的史学之故,案头借有《元明清诗文选》[7]一本,对其选文作者及其篇目作一统计发现,其诗、词、散文和散曲共有作者123人次,而长江下游的四省区籍占58人次,约占47%;共有篇目207篇,其中今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籍占105篇,占50%还多。如果仅计明清时期,则此两项指标长江下游四省区都占60%以上。对武立新编著的《明清稀见史籍叙录》[8]的统计情况也是如此:全书共介绍史籍137篇,除佚名11篇、作者籍贯未详3篇和法国人1篇外,122篇中长江下游四省区籍共有84篇,占68.8%。深入观察还会发现,其中长江下游之外地区如皖北浙南等不到十分之一。由此可窥,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的的文史之盛在全国居于最前列。这与范金民等的研究又正好吻合上。范先生根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出,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一人以上出自江南(在明代有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清代为八府加太仓直隶州)[9](P171-178)。而此“江南”仅占长江下游的三分一不到,此外的扬州、徽州、桐城、绍兴、宁波、松江等地当时也跻身于全国最重要的文化地区之列。所以本文拟就明清长江下游文化繁盛现象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试作分析论述,以祈教于方家。
人口因素
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中,人口地理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创造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