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老束那样对事业鞠躬尽瘁.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像老束那样对事业鞠躬尽瘁.doc

PAGE  PAGE 6 像老束那样对事业鞠躬尽瘁   上海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新民晚报前总编辑束纫秋同志于2009年3月19日因病与世长辞。本刊特发表一组文章,以志悼念。   ――编者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束纫秋先生,在他非凡的九十载人生旅程中,后大半辈子近乎都是在晚报岗位上度过的。他对中国晚报事业的贡献,委实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老束为人低调,处事谨慎,不事张扬,他对晚报事业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全部倾注在平素对工作“安心、热心、专心”的实际行动之中。这“三心”,可以说是老束对社会格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最好诠释,也是他成功人生的真谛所在。      安心      全心全意,心无旁骛,这是事业有成的基本条件。相反,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只能于事无补。老束深谙此道,他从1957年6月进入新民晚报的那一天起,就作了“既来之,则安之”的长期思想准备,确立了爱岗敬业的志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他与新民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38岁步入报社大门办报,到90岁病重住院期间,把用放大镜看每天出版的新民晚报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需求,并关注报社的发展变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可以说他伴随自己所钟爱的晚报度过了后半生52个春秋。   办报,原本并非老束的爱好和优势。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还是个热血青年的时候,就从事进步文学活动,酷爱小说创作,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45年他相继推出的小说《投机家》和《节日》,蜚声文坛,受到高度评价,解放后被收入权威的丛书《新中国文学大系》。然而,在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时候,根据工作需要,他二话不说,愉快地听从了组织的安排,从自己所熟悉的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部,来到一切从头开始的新民晚报任职。在担任该报党组书记、总编辑的近20年间,他忠于职守,殚精竭虑,无论是五六十年代坚持晚报政治方向,团结新老知识分子,贯彻赵超构办报思想,发挥新民晚报传统特色,还是在八十年代受命于困难之际,领导新民晚报成功复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创报纸全新局面,实现班子新老交替,乃至在为全国晚报事业作贡献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与敬重。   在安心本职工作上,老束是如此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同仁也莫不如此。我到新民晚报任职后的不几天,他就约我到他家里进行了一次灯下长谈,实际上这是给我上的第一堂入门课。当时谈话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最核心的内容是告诫我尽快安下心来,千万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做好干一辈子的思想准备。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此次谈话后不久一个周日的下午,中午出报后我刚回到家中休息,想不到老束会一个人摸到我位于成都南路附近的住处,实地了解我的住房等情况,原来这是他在帮助我解决后顾之忧。在以后的岁月中,我曾有两次工作可能变动的机会,老束知道后开诚布公地对我说:“如果你想升官,我不会阻拦;如果想搞业务,最好还是不走!”      热心      从事任何工作,固然需要安心,但热心更不可或缺。如果身在其位,不谋其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安心”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常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义无反顾地进取,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方面,老束堪为我们学习的表率。   远的且不论,就说八十年代新民晚报复刊以后,老束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清晨7时许到达办公室,快速浏览当天日报,不时根据需要赶写言论;上午主持召开编前会,审看新闻版大样;中午,在食堂和记者编辑们边吃边聊,拉拉家常;午后到有关办公室串门,出点子,提建议;下班时总要捎上一大摞小样回家批阅;临睡前阅读书报,一般不到午夜不会关灯休息。这样一种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不要说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就是对年轻同志而言,没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也是无法承受的。   兴许是对工作的兴致和挚爱,老束一直保持着硬朗的精神状态,精力特别充沛。在九江路41号报社临时社址办公时,即便是星期日,下午出报后他也不急于回家,而是沿着南京路西行,从外滩一直闲逛到与陕西路交叉附近的住处。他说,这样走走看看很有好处,可以了解市场动态,体察社情民意。我曾和他参加过数次中国晚报协会组织的活动,与他同住一室。发现他从来不午睡,喜欢利用这个时间到附近逛大街、兜商店、购书报。他的不少办报高招,包括写的言论,之所以每每视角独特,见微知著,生动诙谐,充满情趣,恐怕与在生活中注意做有心人,善于长期积累不无关系。   最近,在报社召开的一次缅怀老束的追思会上,同仁们争相发言,纷纷从不同侧面追忆了与他相处的种种往事,共同的感触是老束热爱生活,乐于工作,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一位女记者在深情忆起老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