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学”的反思.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汉学”的反思.doc

PAGE  PAGE 5 关于“汉学”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深入,兴起了许多热潮。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对现实的补充和调节功能,反映了人们对传统的态度逐渐回归理性。在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同时和谐地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中,成为大家关心的重大问题。在这些潮流中,国内的“国学热”,国外的“汉学热”尤为令人瞩目。   “汉学”主要有三种含义:   一是与“宋学”相对,专指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的学术潮流,即“乾嘉汉学”,也称“朴学”。这是对清代经学家好儒信古,治经注重字句和名物训诂考据,反对宋儒空谈义理,推崇汉儒朴实学风的概括。清代汉学重考证,崇尚以汉儒章句训说经典,用汉儒注书条例研究群书,发展为以考据为重点的学问,包括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考古学、金石学、甲骨学、简牍学等。   二是国际汉学,指国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一般采纳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的定义,认为“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欧洲早期汉学起源于传教士,在明末清初逐渐兴盛,开始进入学院成为一门学问,这与乾嘉汉学的形成时代相仿。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历史与人文,特别是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这类研究往往与其所在国家的学术思潮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会因为地理上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特色。   胡适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记中说:“西人之治汉学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ques,其用功甚苦,而成效殊微。然其人多不为吾国古代成见陋说所拘束,故其所著书往往有启发吾人思想之处,不可一笔抹煞也。”这种启发主要表现在新颖的方法、独特的视角等方面,不拘泥僵化,因而显得内容丰富、观点独特。对于中国人来说,外国人的中国研究就像一面镜子,他们的冷眼旁观,往往会呈现一些为我们忽视的东西。   三是泛指汉民族文化或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近年国内学者呼应国际汉学而提出的,意图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   表面看来上述三种“汉学”似乎并无关联,但仔细考察近代学术史,却可以发现从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型直到今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三者之间隐而不显的联系。   关于清代汉学的形成,近代和当代学者都有所分析。梁启超将清代汉学之名的确立归功于惠栋,认为惠氏治经求之汉唐注疏,“累世传之,惟古是信,惟汉是从,自是‘汉学’之目,掩袭天下,而共尊惠氏”,“惠氏祖孙父子,而定宇最有名于乾隆间,以记诵浩博为学,其《易汉学》、《九经古义》、《后汉书补注》等最有名于时。‘汉学’之名盖于是创始焉。”(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63页)朱维铮也指出,乾嘉之际的所谓汉学,“本指否定宋学、唐学而恢复贾、马、服、郑一系的东汉经学。”(《汉学师承记?导言》,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页)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清代的汉学不同于汉代学术,是以汉代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刘师培说过:“古无‘汉学’之名,汉学之名始于近代。或以笃信好古,该汉学之范围。然治汉学者,未必尽用汉儒之说;即用汉儒之说,亦未必用以治汉儒所治之书。是则所谓汉学者,不过用汉儒之训故以说经,及用汉儒著书之条例,以治群书耳。故所学即以汉学标名。”(《左宜外集》卷九《近代汉字变迁论》)然刘说也只及于汉儒的训诘方法与注书条例,还没有明言这种方法的内涵。章炳麟归纳其中优良的方法为六点,说:“近世经师,皆取是为法: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情感,五也;汰华辞,六也。六者不具,而能成经师者,天下无有。学者往往崇尊其师,而江戴之徒,义有未安,弹射纠发,虽师亦无所避。”(《太炎文录初编》卷一《说林下》)   “汉学”一词作为对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学术的整体概括,其确立与流行源于江藩与方东树之间的争论,他们在《国朝汉学师承记》和《汉学商兑》中对将乾嘉乃至清代学术概括为“汉学”的问题进行辩论,并将汉宋之争推向顶点。尽管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以“汉学”称乾嘉学术未必符合整个清代学术发展的事实,但后人在使用“汉学”一词时实际上还是依照江藩的理解来定义的。“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皮锡瑞《经学历史》)清代学者研究范围大都以经学为主,而旁及文字、音韵、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典制、校勘、辑佚、辨伪等。江藩是惠栋再传弟子,惠栋所标榜的“惟汉是从”是吴派治学的显著特点,江藩受此影响,称乾嘉之学为“汉学”,实际是想以吴派的特点来整合整个清代学术。   其实,对能否以“汉学”概括清代学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