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新闻图片三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洋海啸新闻图片三题.doc

PAGE  PAGE 5 印度洋海啸新闻图片三题   表现悲伤并非只有痛哭      反映印度洋海啸灾难的让人震撼的新闻图片很多,其中《印度妇女哀悼海啸中死难的亲属》更加出色,这幅作品也获得了荷赛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以这位悲伤的妇女为新闻主体的新闻照片还有另外一幅,是发表在土耳其《ZAMAN》头版的《痛哭的妇女》,但它却“默默无闻”。这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于拍摄时机把握上的不同。新闻摄影瞬间纪实性的特性,拉开了这两幅作品的档次。   《痛哭的妇女》抓取了这位妇女仰天长哭、呼天抢地的瞬间。乍看起来,很有动感、很有视觉冲击力。妇女的伤心表现得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很能抓住读者视线。这也是我们反映痛苦主题常见的表现瞬间――痛哭。而《印度妇女哀悼海啸中死难的亲属》却避开司空见惯的号啕大哭,而是选取了更加深沉含蓄的一瞬。失去亲人的妇女跪伏在地上,双手无力地摊开,手心朝向天空,这仿佛是一个具有某种宗教含义的肢体语言,仿佛在祈祷,又仿佛在向上天发问。而她紧贴着大地的耳朵,又仿佛期盼着、等待着大地的回答。这样一个瞬间就把主体人物的悲伤表现得含蓄、深沉而又深刻了。这种悲伤通过这样一个含义丰富的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已经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伤,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悲伤及其无奈。   大悲的表现一定不是痛哭。那种憋在心里、无法释放的悲伤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对此,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拉奥孔》里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示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看。”这也是《印度妇女哀悼海啸中死难的亲属》震撼力量之所在。   当然,画面简洁、主体突出恐怕也是这幅照片获奖的另一个原因。作者并没有选择可以容纳更多新闻元素的全景甚至中景,而是选择了近景,使主体更加集中而突出;在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处理上也颇具匠心:主体――失去亲人的妇女,形象完整,并且处在画面的结构中心的位置,得到强调和突出。陪体――遇难的亲人,只取局部,既避免了画面过于刺激,又使新闻内容完整无遗。这里也能感觉到作者深沉的人文关怀的情怀。   海啸发生的第二天,即2004年12月27日发表在土耳其《ZAMAN》头版的一张照片。画面是被海啸冲毁的家园的背景上一位妇女正摊开双手仰天号啕。背景与主体人物构成了画面的均衡,现场气氛浓烈,人物情感真实生动。但遗憾的是,这张富有冲击力在照片是电脑合成的结果。作为背景的“原照”,当天分别刊登于:《纽约时报》、《印度快报》、《印度时报》等。《ZAMAN》的编辑为了追求“煽情”效果,做了个移花接木、拼贴照片的把戏。   《ZAMAN》的这张合成照片并没有改变新闻基本事实,算不算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呢?美国《新闻日报》摄影部主任詹姆斯?杜利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的时候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位摄影师为了净化照片的背景,将原片中墙上的时钟、闪光灯的投影都修掉了。听讲的同学也提出:这并没有改变照片的内容。杜利说:“不!它改变了,它改变了新闻事件原发地的场景,它违背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ZAMAN》的这张照片不但改变了“新闻事件原发地的场景”,也改变了“新闻事件原发地”的新闻主体形象。美联社编辑部主任曾经说过:“改动图像,实质上就是说谎。”在全美新闻界颇有影响的美国新闻摄影协会(NPPA)对图片编辑在后期处理图片“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规定是这样的:“化学冲洗照片时所做的简单遮挡、修片和色彩校正是可以的,而任何改变无论大小,如果影响到照片内容的真实都是不可以的。”《ZAMAN》头版经过处理的这张照片不但画面视觉信息发生了改变,而且视觉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受众(读者)接受新闻信息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误导。毫无疑问,这是一张“假照片”。      钱塘江冒充印度洋      在海啸报道中被广泛刊载的一张照片,表现人们在巨浪涌来时惊慌奔逃的场面。但这其实是一张假冒照片,画面内容表现的是2002年钱塘江观潮遇险的场景。   2002年9月8日,杭州九溪珊瑚沙数百观潮者及三十几辆经过此路段的汽车遭受特大钱塘江涌潮袭击,造成十几辆汽车严重受损,千人重伤,1人死亡。当时在场的不少摄影师都拍下人们惊恐奔逃的场景。其中陈加华的作品后经路透社发稿。   据刊登了这张假照片的《卡尔加里先驱报》称,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是该市市长戴夫?布罗恩康尼尔的一名助手交给该报的,市长觉得照片很有“冲击力”,于是保存起来,以便为东南亚灾区筹集捐款做宣传时使用。2004年12月29日,在卡尔加里市举行的一次海啸救援慈善募捐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布罗恩康尼尔市长特意向来宾出示了这张照片,令现场许多人潸然泪下。当时《卡尔加里先驱报》记者也在现场,于是不失时机地询问市长是否可以在该报使用这张照片,布罗恩康尼尔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