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及其所反映的生态问题-南开大学
PAGE
PAGE 12
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
王利华
提 要:本文对三至九世纪华北地区的鹿类种群及其分布情况略作考察,指出:此一时期,该地区仍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梅花鹿、麝和獐,并尚有少量的麋栖息。与春秋时代以前的情况相比,鹿类的种群数量与分布区域明显减缩,特别是麋的减少最为显著;但与晚近时代相比,则仍称可观。鹿类种群数量与分布区域的变化,是当地生态环境及其变迁情况的综合反映,与人口密度、生产类型和经济活动强度密切相关。中古华北仍广泛分布有较大鹿类种群的事实,表明当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总体上说仍属良好。
关键词:中古、华北、鹿、生态环境
近半个世纪以来,华北 本文所谓的华北,系采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概念,大致东起于海,西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北抵燕山——阴山——贺兰山一线,南则以淮河——秦岭为界,其范围远大于行政区划中的华北区,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避免误会,特作说明。
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本地区森林的分布与破坏、河流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河道变化以及平原地区湖泊淤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为研究这一地区的生态变迁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迄止目前,关于先秦时代这一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及其分布的历史变化,考古学和动物学界已有一些学者作过甚有成绩的探讨,而对此后的情形虽有若干片断论说,但专门系统的研究则仍然缺乏 关于远古至商周时期华北古文化遗址(如安阳殷墟遗址)中的野生动物种类,考古学家和动物学家的研究成果甚为不少;而关于秦汉以后的情形,在我们所检索到的论著中,仅见文焕然氏在对若干野生动物种类如象、野马、犀牛等的历史分布进行系统探讨时,较多地举陈了华北地区的相关史实,但他的研究均不专门针对华北,更不以中古华北为断限。
。
华北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与地理分布的历史变化过程,很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门课题加以深入探讨,这非常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地的生态变迁史。这是因为,在一个确定的地理区域中,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属于生态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对生态变迁的总体反映。不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极为繁多,我们无法(也无必要)一一加以考述,比较可取的做法是选择那些具有生态标志性的动物、特别是与人类关系曾较密切的大型经济动物作重点考察。恰好,关于这些动物历代文献记载较多,考古资料也较为丰富,这使我们有可能对它们进行较为具体的历史研究。
鹿类动物 所谓鹿类动物,确切地说是指反刍亚目鹿上科动物,包括麝科和鹿科动物,一般也将鼷鹿上科的鼷鹿列为鹿类。根据动物学家的调查研究,我国是世界上鹿类动物分布较多的国家,现今存有鹿类动物21种,其中鹿上科动物20种,鼷鹿上科的鼷鹿1种,占全球鹿种总数的41.7%,其中麝属和麂属的大部分种类,以及獐、毛冠鹿、白唇鹿等,均系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现今分布于华北的有麝科的原麝、马麝,鹿科的獐(河麂)、黄麂、白唇鹿、梅花鹿、马鹿、麋鹿(又名四不象)、狍(又名狍子、狍鹿、野狍、野羊)等。(参蔡和林:《中国鹿类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但现今鹿类种群数量之小、分布密度之低,与历史上曾有过的遍地“呦呦鹿鸣”的情形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令人唏嘘感慨!
,是大型陆地野生食草动物的典型种类,也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在历史上,鹿类曾对华北居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反过来说,华北地区鹿类种群数量与分布区域的历史变化,乃是当地人类活动改变生态环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历史表征。本文尽量汇集各类文献中的零碎记载,对中古即公元3—9世纪华北地区的鹿类动物及其分布情况作较为详细的考述,并对其所反映的若干生态史问题稍作推论,为开展对华北生态史的综合研究整理一点基础资料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几位专家曾对古代的鹿类作过一些探讨,我们所检索到的有关论著有:
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附养鹿简史》,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谢成侠:《中国古代鹿类的生物学史》,《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
林仲凡:《有关鹿及养鹿业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6年第4期;
刘敦愿:《中国古代的鹿类资源及其利用》,《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但这些论著均就整个历史时期全国范围的情况泛泛而言,且大抵限于对古代鹿种、猎鹿、养鹿和鹿产品利用等方面作简略介绍。拙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曾对当时鹿的种类、分布与食用情况略有叙述,但未展开全面系统的讨论。本文在原有基础上,以中古为断限,着眼点于华北生态环境史,通过鹿类种群及其分布窥测当时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
一、中古以前华北的鹿类
为更好地说明鹿类动物与生态变迁的关系,我们先来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