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数学第4单元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年级下数学第4单元教案六年级下数学第4单元教案六年级下数学第4单元教案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感知数量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比例。 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使学生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是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的难点是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四、教学策略 1、 重视概念的理解,强调概念的应用,提升概念掌握的水平。 2、注重学生的参与,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获得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 3、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 4、注重知识的沟通与数理,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 5、提供灵活、综合、变式的练习,以高质量的思维材料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五 教学课时数: 17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 4课时 比例的应用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 1课时 总课时数: 21 自备时间: 授课时间: 课题 《比例的意义》 主备人 张晓静 教材及学生分析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教材只出示三幅情景图,“第一幅:天安门前的升国旗仪式;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通过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认为教材主要是渗透比例思想,于是本节课着重抓住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情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主题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个人补充 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二、明确目标,探究新知 1、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如何求比值?(学生回答) 2、借比值引出比例 师: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 师:画面上出现了三幅不同大小的国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