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化工_0906-南昌大学图书馆
学科信息动态·生物化工专辑 南昌大学图书馆 2009-04
第 PAGE 22页-共22页
检索范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维普科技数据库
检索策略:生物化工
时间限制:2008.9—2009.4
检索结果:
P-糖蛋白结构及作用机制
关键词:膜转运蛋白质类;P-糖蛋白;分子结构;分子构象;分子作用机制
细胞防御外来有害物质的损伤是维护自身生存的重要生理机能.很多生物都能分泌毒性物质以对抗外界的竞争者,例如细菌和真菌能分泌抗生素,某些植物能分泌抗肿瘤药物等.这些分子能嵌入其它生物的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通过改变膜的流动性和弯曲度以及影响膜蛋白的活性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功能.为了生存,生物体进化出膜转运蛋白来清除这些进入细胞膜和细胞内的有害物质.ABC转运蛋白超家族包含了100余种膜转运蛋白和通道,广泛存在于从细菌、植物到哺乳动物的各种细胞中,主要功能包括有毒物质的输出,营养物质的摄入,离子、多肽和细胞信号的转运等.在人类,已发现了49种ABC转运蛋白,其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是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一种.P-糖蛋白最早于1976年由Juliao和Ling[2]首先在秋水仙碱耐药的中国仓鼠卵巢中发现,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防止机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和介导物质的输出,从而保护大脑、睾丸、胎儿和骨髓等重要组织和器官.P-糖蛋白的转运底物非常广泛,而这些底物在结构上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包括了很多临床治疗用药.目前,P-糖蛋白转运底物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就P-糖蛋白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现已证实,P-糖蛋白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目前,在实质性肿瘤和白血病细胞中均发现了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并证实其与化疗药物治疗的药物抵抗有密切关系.对P-糖蛋白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其在分子水平的催化和转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药物,调节或干预P-糖蛋白的功能,提高药物的敏感性和防止耐药的产生.尽管我们对P-糖蛋白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底物结合位点如何识别不同的底物,产生不同效应?ATP结合水解后,底物结合位点的构象如何发生变化引起亲和力的改变?如何调节P-糖蛋白的转运功能?所有这些都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也许不同构象的P-糖蛋白的三维晶体结构图像最终可以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人们在希望通过对P-糖蛋白的调节改善药物耐药的同时,也干扰了P-糖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可能会增加外来有害物质在体内潴留,危害人体健康,如何达成两者之间的平衡,这将是人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摘自《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第1期
低C/N比条件下高效生物脱氮策略分析
关键词:低C/N比;高效脱氮;改进型生物脱氮工艺;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污水中氮磷达标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脱氮技术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脱氮技术,既通过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来实现氮的去除,而充足的碳源是反硝化菌高效脱氮的关键.Kuba等(1996)提出当进水C/N比低于3.4时,需投加外碳源来保证生物脱氮效果.而化工废水、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及部分城市的生活污水的C/N比都低于此值,具体C/N比见表1.在实际工程中,低C/N比污水为了达到氮的高效去除,通常是投加甲醇或乙醇,这样既消耗了有限的有机资源,又增加了污水厂的运行费用.如何在不投加或少投加外碳源条件下使低污水C/N比达到高效脱氮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改进常规工艺,充分利用现在碳源;二是研究新理论、新工艺减少生物脱氮对碳源的需求.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最近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脱氮过程出现了一些超出人们传统认识的现象(Verstraeteand Philips,1998),(见图3).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实现关键在于亚硝酸盐的积累,也就是通过控制污泥中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数量与活性的不平衡,实现硝化阶段的亚硝酸盐的稳定积累.影响二者平衡的因素有:温度、溶解氧浓度、pH值、污泥龄及游离氨等.①温度: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最佳温度范围不同,且在升高温度时二者比增长速率的增加值也不同,低于15℃或高于30℃都能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②溶解氧浓度:Laanbroek等(1994)测得: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氧饱和常数分别为:0.2~0.4mg·L-1、1.2~1·5mg·L-1,在低DO条件下,亚硝酸盐菌对氧的利用率较硝酸盐菌高,增值速率也就较硝酸盐菌大从而可以淘汰硝酸盐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