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地球的结构科目: 地理教学对象: 高一课时: 一课时 提供者: 宋珂婵 单位:宁波市北仑明港高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教材第一章第四节,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这一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具体又可以分为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节教材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点。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由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概念。本节课的会考标准有以下三条: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二、岩石圈的范围。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以及外部圈层结构和特征。
2.学生能够指出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内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活动,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思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地震逃生演习,提高学生的抗震救灾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初中阶段,通过社会与自然的学习,他们已经懂得了具备地壳、外部圈层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样,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基本方法,能够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节奏。从学习经历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尤其希望在课堂中主动表现自己,渴望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学习体验。从学习层次、思维层次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依旧处在一个感性到理性,有评价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要以补充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为契机,通过设置大量高层次的问题来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如按传统教学就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地球的外部圈层;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等只作概念、规律等的讲解,貌似能轻松地完成教学知识目标。但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一点学习兴趣。当然更谈不上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辨证的思维观。培养学生冷静面对自然灾害,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为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单纯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教学时由地震波引入,由于纹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的震撼影响,所以设计了情景地震逃生演练既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迫切欲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阅读、读图、讨论、作导游演讲等活动中生动地掌握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关系。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课】纹川地震、玉树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面对如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选择怎样的逃生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逃生几率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参与一场逃生演习: (观看情景动画,让学生尝试在家里、商场、野外、影院等场所不同的逃生方式)
【教师小结】应对自然灾害的来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用我们的智慧来战胜自然灾害,你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生存的希望!实践证明,地震发生的时候,一般会发生两次晃动,而这两次晃动的间隔在12秒左右,这个12秒时间也是发生地震时逃生的黄金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个黄金时间呢?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一起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材料,之后说一说什么是地震波(横波与纵波),它的传播特性,思考这十几秒的逃生时机是怎么来的。
【教师归纳】科学家是依靠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而在不同的介质,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