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介失忆: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doc
PAGE
PAGE 11
媒介失忆: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
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作为一种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疾病,媒介失忆是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吞噬。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Bugeja和Daniela V??Dimitrova在研究了6种传播学专业期刊后发现,在这些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中,其网络脚注在论文发表短短一年后,竟然有近一半都无法链接到原始的文件档案。①而另两位学者在测试从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期刊中随机挑选出的500个网络脚注时也发现,42??6%的脚注已经从原有的网络地址中消失了。②这种媒介失忆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严格控制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中不断增加的网络脚注,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脚注。③
在这些学术期刊中被不断发现的“短命”的网络脚注(Half??life Internet Footnote)④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数字技术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问题还在于,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相反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向。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研究和解决与“短命”网络脚注相关的各种媒介失忆问题,思考媒介失忆产生的原因,分析其解决的路径,千万“不要等到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⑤
一、媒介失忆与传播科技革命
硬盘、闪存式存储器(U盘)、DVD??R,这些数字化时代的记忆载体,当人们提到它们的优点,总是以密度高、空间省、搜索快捷、传输即时、复制准确和成本低微等关键词来概括;而当人们谈到其发展趋势,又大多是以更大的容量、更高的速度、更低的价格和更小的体积来形容。的确,相比以纸张为媒介的报纸、杂志、书籍和以有线、无线信号为载体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有着传统载体所无法比拟的记忆优势,数字技术也成了当今人类最理想的信息传播与数据存储手段。许多学者曾经在不久前所预言的“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读时代”、“无纸化办公”,几年间都陆续实现了。
正当人们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越来越依赖这些数字传播和存储科技的今天,一个小小的网络脚注却突然探出头来提醒我们:数字传播和存储科技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信息黑洞”(Black Hole of Cyberspace)。宇宙黑洞凭借巨大空间和强大吸力吞噬、消化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而信息黑洞却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数字化时代繁盛浮华的表面下悄悄地吞噬、消解人类的记忆、知识和历史。
纵观人类传播史上的历次变革,每次传播革命的发生与演进无不依赖信息传播载体的创新与发展。不论是语言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书写传播革命中的竹简木牍、纸墨笔砚,印刷传播革命中的造纸、印刷技术,还是电子传播革命中所依仗的电子器材和制播技术,网络传播革命中的电脑与网络等核心科技,每一次传播革命的背后真正动力是信息载体和传播科技的发明创造、更新换代。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正是电脑、网络技术在带来巨大的综合性记忆优势的同时,所引发的数字化存储与传播问题。
1.媒介失忆与存储介质多样化
人类传统的信息存储工具,尤其在出现文字后从未出现过这样大的变化,在同一个时代同时存在着数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存储技术。磁性存储介质(Magnetic storage)有各种类型硬盘、磁带等,光存储介质(Optical storage)有CD、VCD、DVD等,以半导体为存储介质的存储工具(Semiconductor memory)U盘、SD、CF卡等也开始盛行,还有一些化学的、生物的存储技术正在研发过程当中。
这种对信息存储介质笼统分类,也许不能确切反映人类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信息存储技术的巨大变化。以发展时间最长的磁性介质来说,磁盘存储的密度一再提高,商品化硬盘的密度已达到每平方英寸20Gb,实验室则已达到100Gb,比1957年IBM推出的第一台硬盘的密度提高了上千万倍。⑥而老一代的磁盘被替换的同时,新一代新盘接口便不能再兼容旧的技术。我们看到,曾经在几年前非常普及的5??2寸软盘,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电脑设备去读取这些软盘中的数据了。1??44寸、3??5寸软盘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已经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光存储介质面临相同的困境,虽然光存储介质与其他存储方式相比绝对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存储方式,应用大约不足20年,但是其衰退与更新换代却十分迅捷。CD、VCD在DVD价格不断打压下,已经苟延残喘;而更加新锐的闪存存储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