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明交往论中的“士”.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文明交往论中的“士”.doc

PAGE  PAGE 6 孔子文明交往论中的“士”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马融注:“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所以先民早就重视文明交往,而文明交往论包括交往主体和交往理论等内容。本文认为先秦文明交往经历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文明交往主体“士”也相应变化,最终与儒家文明交往论相合。   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契合孔子文明交往论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士在先秦大致有两大变故:   其―,“绝地天通”后,懂得人神交通的“士”地位不断上升。“及少皋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种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这里记述了入神直接交通的权利转而集中到王权、巫祝人士手中的过程。“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尚书?洪范》)天子者,一面为天之子,一面为民之父母。故天子可以“格于上下”,并设王官来专司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注曰:“大士,以神仕者。”《正义》曰:“土,即周司巫,所以降神。” (《礼记?曲礼》)士因“所以降神”而成为人神交通的王官。虽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但巫术在夏代是很流行的。据考证,《九辨》《九歌》就是夏禹所传的巫术歌舞,“后启无疑为巫”;“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利”,主管人神交通的士更是如日中天:“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 (《礼记?玉藻》)这时的文明交往主要是在宗教活动体现出来,实质上是由士主管人神之间的文明交通。   其二,周代开始由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转变,士由此走下坡路,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周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由“敬鬼神”向“近人而忠”的转变正说明了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一是认为“惟(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二是“言仁必及人”(《国语?周语》),“有孝有德”(《诗?大雅》)。主管人神交通的土由此走到下坡路。不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还是能够应对这个变故的。所谓“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通过“事神致福”还是能够继续走向社会上层。   然而周代末期“礼崩乐坏”,依附王权的士就走向了末路,受到迫害或纷纷隐居。《微子》篇的“周有八士”就是其代表。如何安置这些流逸于政权之外的士,齐国管仲:继承古代“四民”划分而采取“四民分治”措施:“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梯。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国语?齐语》)显然这对士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对士进行“义”、‘孝”、“敬”、“悌”等道德培养,为士阶层适用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提供了较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土容易形成整体化且具有较强人文传统,为后来士的崛起准备了较好的文化修养和主体意识:“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   士的地位显然不及以前的王官那样显赫,所以士在寻找重新走向社会上层的机会和理论支持。此时士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明交往论的结合是有其现实和理论原因的:   首先,孔子对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有自己的思考和抉择,更为注重人人关系的沟通,由此阐发出了儒家文明交往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泰伯》,下引只注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他对入神交通存疑,而对人人沟通却重视。“仁者爱人。”(《里仁》)《说文》曰:“仁,亲也,以人二。”将仁看作为最高标准。“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颜渊》)。所以孔子文明交往论是以人人交往为基础,是“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其一,治国是平天下的必要前提,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只要“国治”,“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其二,平天下是治国的归宿,即“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但不能限于治国,而要平天下;更不能居有国治,而是要“以礼让国”。“能以礼让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所以孔子文明交往论实质上是以人人交往为基础,是通过治国来实现平天下;治国是阶梯和途径,平天下是归宿,两者相辅相成。   其次,孔子周游列国正是追求通过道德文明交往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四处碰壁。“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他并非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反,他的思想有了转变,开始寻求和培养治国平天下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