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应常回响“音乐之声”.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纸上应常回响“音乐之声”.doc

PAGE  PAGE 9 报纸上应常回响“音乐之声”   时下,上海媒体尤其是报纸的“音乐会报道”常有,而“音乐会评论”鲜有。虽然上海的音乐会很多,国内和国际乐坛的音乐大师接踵登台,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但音乐会后却只见报道不见评论,为此音乐界常有人表示不满。   当一座城市常年没有音乐会的时候,那里的媒体自然没有音乐会报道;但当音乐会有很多的时候,人们则希望不仅要有音乐会报道,还能读到更具深度的音乐会评论。   今年5月,笔者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昨天匹茨堡交响乐团音乐会可说是近年来难得的精彩绝伦,上海那么多报纸别说评论,就是像样的介绍文字都没有。我为我们号称已与世界文明亲密接轨的世界大都市的上海文化媒体感到汗颜、悲哀。从中也看到我们的音乐生存空间是多么狭窄、虚假……”   短信提到的音乐会是今年5月16日“上海之春”音乐节中的演出。当时本人在国外,无缘去听。上网查看,果然发现上海报纸几乎没有报道,更遑论评论。问及几位到现场聆听的朋友,也都对这场音乐会称赞不已,谓近年来少见之精彩演奏。   联想起4年前,德国两大世界一流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先后到上海演出,引起很大轰动。演出后,有行家撰文道:“……作为软件之一的音乐会评论现状如何呢?说句不客气的话,那就是毫无长进,而且越来越差。打个比方,就像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生态荒漠化趋势日益严峻,甚至威胁到民族的生存环境……”①   为什么会没有音乐会评论?是报社不屑一顾,还是缺乏评论家?音乐会评论能发挥什么作用?本文试图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      不同于音乐会报道的音乐会评论      从新闻专业的角度看,“音乐会评论”和“音乐会报道”有很大区别。作为新闻报道,音乐会演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乐队)及演出曲目等都必须交待明确。它是记录式的,从理论上来说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是音乐会的一个真实留影。而音乐会评论是对现场演出以音乐专业标准进行评述,指出其优点或不足,从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截面来反映台上音乐家的艺术状态。虽然难免要带感情色彩,但却可以为我??的城市留下一份关于这场音乐会的“回声”――对舞台艺术、演奏技术、演员素质的感受、议论、评判、结论,富有时代特色。   但是翻看我们的报纸,长期以来音乐会报道常常是和评论混在一起出现的。我们不时可以发现,在音乐会之前的报道中会夹杂对音乐家表演风格之类的“评语”(这原本应该出现在音乐会之后);在音乐会之后的报道中却没有任何对现场演出的评论(这样的报道完全可以放在演出前刊登)――这对一向标榜“以时间为生命”的报纸新闻来说,首先在编排上缺乏时间概念。   从一般读者角度看,这种夹叙夹议的报道方式或许能被接受,因为他们至少获得一个信息――在这个城市有这么一场音乐会。但对音乐界以及关心音乐界的读者来说,这个信息就很不到位。因为他们希望了解音乐家这一天在台上演出的状况究竟怎样?如果音乐家是他们熟悉的,那么他们想知道相比以前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音乐家是第一次到这个城市,那么他究竟有怎样的才艺?――他有没有弹错音?那段快速的经过句是否干净?那个女高音在唱那个高音C的时候是否能坚持先前的声音力度?而且,不仅没有进入音乐厅的人想了解这场演出,即便是到了现场的听众,也想从报纸上再看看专家对这场演出是如何评判的。甚至音乐家本人也想了解,这个城市的评论家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而这,正是爱乐者对现在音乐会评论匮乏现状不满的原因。他们对音乐会这个“新闻事件”的关心程度,并不仅仅满足于了解它发生在何时何地,更希望了解音乐家在台上的表演细节。所以,音乐会评论其实是音乐会这个“新闻事件”报道中的更重要部分,是这场音乐会的反馈。      在欧洲,音乐会评论已有200年历史      毫无疑问,音乐会评论虽然产生于音乐会,但却是依附于媒体,尤其是报刊,它是新闻的一部分。欧洲是最早产生音乐会评论的地方,早在200年前,欧洲但凡影响较大的报纸,都已经开设固定的音乐会评论专栏。19世纪初德国大作曲家罗伯特?舒曼(1810-1856),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音乐评论高手。他在莱比锡主编的《新音乐报》曾热门一时,成为当时莱比锡附近的德国人了解音乐界的唯一专业媒体。而真正获得世界性声誉的音乐会评论家,则是爱尔兰大文豪萧伯纳(1856-1950),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剧作家闻名于世,但他的音乐评论在音乐史上独树一帜,被人传诵至今。   早期西方报纸的评论家都以投稿为主,当晚音乐会结束,评论家连夜写作,第二天就可见报。随着报业的发展,便有报社专设音乐评论家。19世纪末英国《世界报》主编埃德蒙德?叶芝在这方面便是一个积极的推广者,他认为“优秀的音乐会评论专栏一定能极大地加强一家报纸的地位。如果有真正的写作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