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建50周年回眸(一).docVIP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建50周年回眸(一).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建50周年回眸(一).doc

PAGE  PAGE 4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建50周年回眸(一)   我认为,我国的民族唱法是在为适应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和时代前进的需要,在传统民族声乐底蕴和广泛群众歌咏运动的基础上繁衍而来的新的歌唱艺术。她的发展历史,我们现在很少提及甚至还有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概念上的混淆。今年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建50周年,对这段历史,知道和记得的人就更少了,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创建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与我国民族声乐总的发展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产生和初步形成      有人说,中国民族新唱法的起步应该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算起。在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用当地民歌填词或编曲的歌唱红军,歌唱革命的新民歌和歌手,他们的歌声随着红军的足迹普及和流传,可以说,民族唱法是“江西撒种,陕北生芽”;也有人说,是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群众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用激越的情感和自己熟悉的唱法,唱出了时代的音调,可以说是民族唱法形成的群众基础;另外,周旋女士等人的演唱,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实践。然而,在中国民族新唱法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具关键性的还是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掀起了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先是1943年“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兴起,王昆、李波等歌唱家演唱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和《减租会》等等,接着便是王昆同志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演出。她们的演唱,“把一向矫揉造作的声乐风尚,拉回到自然的基础上来”(李焕之),从而初步形成了与以往歌唱不同的这种符合中国人民的美学心理、欣赏习惯,用善于表现中华民族性格特质、字音语调和旋律特征的声音形象和歌唱技巧,演唱我国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新的民族歌唱法。之后,其它解放区也陆续上演了许多部民族新歌剧,如《刘胡兰》、《赤叶河》和《王秀鸾》等,更加壮大了民族唱法的声威。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同志就是此时(1946年)从戏曲舞台转到新歌剧舞台上来的,她把戏曲艺术中的唱功、唱字、行腔和表演技法等融化到新歌唱和歌剧中来。      二、在争论与发展中创建民族声乐专业      1949年建国前后,随着解放的歌声,民族唱法进入城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歌唱家王昆、李波、郭兰英被称为民族唱法的“三杆大旗”家喻户晓。这对当时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西洋唱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有全面反对西洋唱法的矫枉过正的偏向:唱“土唱法”的人说“洋唱法”“声音发抖”,“土唱法”也遭到了“洋唱法”的排斥和反对,说“土唱法”是“直嗓子喊”,是“原始唱法”,(当时的土唱法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而从事民族唱法的人又没有对自己的唱法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更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也不知道该怎样训练,甚至还有人说“练习音阶也是洋嗓子,要不得”,长期处于一种比较自然的艺术歌唱状态,直接影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此,中央文化部、全国音协曾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年会和讨论会进行研讨以提高认识,当时音乐界的许多领导和有识之士如周巍峙、李焕之、张非和肖秦等发表了不但对当时,就是对今天(或今后)都有重要意义的文章:《论如何发展民族的声乐艺术》、《努力发展新的中国唱法》、《新中国声乐艺术要我们大家来创造》及《发展新中国的新唱法》等等,此时,很多持民族唱法的人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进修学习,“提高”自己,有不少人向中外专家学习洋唱法,又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演唱特色,成果显著,在全国音乐汇演中崭露头角和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奖,如黄虹、郭颂、宝音德力格尔、马玉涛、吕文科、鞠秀芳、雪飞、朱崇懋、孟贵彬、何记光等;继歌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有一批优秀的民族新歌剧如《红霞》、《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窦娥冤》等相继上演;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苦菜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情深意长》、《赞歌》、《北京的金山上》、《农友歌》和《南泥湾》等的演唱广受欢迎;又出现了一大批歌唱家,如王玉珍、胡松华、才旦卓玛、邓玉华、任桂珍、姜家铿、于淑珍、徐桂珠、 恩凤、王音旋、吴雁泽等,他们具有民族风格的演唱,征服了国内外的广大观众,民族声乐步入了建国以来??为活跃和兴盛的时期。   但是在全国的音乐院校中,此时并没有民族唱法这个专业,就连有着“鲁艺”光荣传统的沈阳音乐学院也是西洋唱法的一统天下。这种局面不但对急待提高的民族唱法不利,为了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提高民族自尊心,对新中国的音乐教育而言,也是一种失衡。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