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制新闻失误举隅.doc
PAGE
PAGE 6
法制新闻失误举隅
法制新闻报道,每天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既然与法制相关,就理应十分严谨、准确、可信。但是在一些法制新闻报道里,存在着各种种失误、差错,影响了它的权威性,因而有必要分析矫正一番。
一、刻意炒作引起的失误
某报以醒目的标题发表了《快餐店乍现疑似爆炸物》的报道,乍一看标题,耸人听闻。而仔细阅读全文,其实是故弄玄虚。所谓“疑似爆炸物”,原来是一个员工就餐后,将自己公司的纯水系统离子交换物遗忘在麦当劳快餐店里。警方查明后,很快通知了失主领回。原本是失物招领的寻常事,为何要将它作为“疑似爆炸物”乍现快餐店来报道呢?
才隔了几天,某报又刊登了一则上海一家“鸡粥店爆炸”的新闻,记者根据现场目击者的描述,称“传出一声巨响,感觉地面也同时震了一下,远远望去,鸡粥店像一个大火球。”其实,所谓“爆炸”是由于厨房液化气泄漏,遇明火发生爆燃引起的火灾。消防官兵闻警出动,迅速扑灭,并没有出现“大火球”。而“爆炸”与“爆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众所周知,遗忘物品、发生火灾,这本是寻常事,也是多发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有的媒体动辄以发现、排除“疑似爆炸物”为标题,或以“发生爆炸”的突发事件来报道,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故弄玄虚之后也不说明这些“疑似爆炸物”的鉴定结果,客观上起了负面作用。
二、缺乏法律常识引起的失误
某报发表了一组法制新闻报道,赫然醒目的标题居然是“黄浦交巡警支队实行人性化管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司机不予处罚”,称黄浦区交警支队为了推行人性化管理,自即日起,对在本辖区里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机动车驾驶员实行教育劝诫为主的管理方针,不予处罚。记者称此举为“交通管理理念的更新”。报纸用了相当的篇幅予以肯定,还配发了大幅照片。
这篇报道的内容其实是严重违背法治精神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稍有一些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国务院制订颁布的,《条例》对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行为如何处罚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条例》的修改权和解释权都在国务院,其他单位都无权修改或解释。而黄浦区交巡警支队只是一个执行《条例》、管理辖区道路交通的执法部门,根本无权解释或修改《条例》,它怎么能自行决定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不予处罚呢?这样做,岂不说明身为执法机关本身不依法办事吗?试想,如果全国各地的交通管理部门都仿效黄浦交巡警支队,擅自推出所谓的有悖于《条例》的“管理新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岂不支离破碎了吗?中国还存在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息见报后,黄浦交警支队接到了许多市民,特别是法律界人士指责其违规执法的电话。为此,黄浦交警支队与报社交涉,声明“记者报道的内容与实际完全出入,歪曲了事实,根本不存在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不予处罚的事,”要求报社迅速更正,澄清事实。
究竟是记者误会曲解报道出错,还是黄浦交警支队“文过饰非”,这里暂且不予细究。但如果记者在撰写报道时思索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如果媒体的把关人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在审稿、签发时发现问题,就会避免这种错误了。
笔者在阅报中常常看到的常识性的法律错误还有:
(1)定罪量刑是法院审判权的一部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行使。如,“近日,×××检察院依法对渎职的公安人员王某定玩忽职守罪”,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2)“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决定将张某逮捕。”敲诈勒索罪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提请逮捕的嫌疑人,检察院能批准逮捕,而非决定逮捕。只有对自己直接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检察院才有权决定逮捕。所以,这句话应当改为“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批准将张某逮捕。”
(3)缓刑是对判处一定刑罪的罪犯,在法定条件下暂缓执行其刑罚的制度。缓刑不是收监执行,在报道时不能说某某进了监狱。
(4)199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有关“收审”、“免于起诉”的规定,因此在报道中不能再出现这些提法。
三、渲染细节引起的失误
法制新闻报道要注重道德效果,格调要高雅,绝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经济效益,迎合一些读者的低级趣味、或到处猎奇,或有闻必录;也不能对一些犯罪过程与行为作绘声绘色的自然主义描写,渲染色情和凶杀细节,诲淫诲盗。遗憾的是,有些媒体对一些案件的报道过分渲染犯罪细节。
如,某媒体报道闵行公安分局破获的一起凶杀大案时,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凶手在杀害一家三口后,极端残忍地“剜掉了三个被害人的眼睛”的细节,还说凶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公安人员从死者的瞳孔中找到凶手模样的“录像”。而“剜掉眼睛”的描写在报道中前后出现了三次。这样的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