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派绘画:文脉传承与移民背景采编.doc
PAGE
PAGE 11
海派绘画:文脉传承与移民背景采编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海派艺术在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与江浙沪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上海书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共同主办的“时代?江南”――江浙沪名家(部分)作品联展日前在上海市文联艺术馆二楼揭幕。这一展览展出方增先、陈佩秋、萧海春、周京新、徐乐乐、乐震文等五十一位参展艺术家共计作品九十四件。展览同时举行“浚源?融合――海上书画梳理与当今海派文化现象思考”研讨会,来自南京、杭州、上海的各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各种角度阐述海派产生的背景、与江南文化的浸润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关系等。
杨维民(艺术策展人):这次江浙沪名家作品联展包括了江浙沪三地的画家,江浙沪地区在中国近现代的经济方面占有半壁江山,对于中国文化方面,也占据着中国画坛的半壁江山。自19世纪到20世纪,除了北京之外,?氖奔淇缍取⒌赜蚩缍龋?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中国画的改变,海上书画海派绘画对整个中国画坛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江浙沪三地交通的越来越便利化,中国画尤以当下而言,用“半壁江山”一词是不为过的。“海派”这个概念已经突破了中国画的这个学术名词的概念,已经是一个海派文化现象,影响力很深了。
丁亚雷(南京艺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谈当下海派文化的现象,首先需要对海派文化的内涵有个定位。有很多人可能认为,海派文化是以上海地区为主,特别是在1840年以后所形成的一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商埠文化,或者上海本地文化。我们今天谈海派文化,不能仅局限在上海文化本身,我觉得需要对于“海”的内涵进行再次的咀嚼和阐释。上海特殊的文化现象,或者文化的意味,其实是在承接长三角原本的明清以来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再接受海外文化,所形成的特殊现象。开埠后,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人,欲了解海外文化,通过它为跳板,去接受更为直接的“海风”冲袭。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先生,可能都是沿着这条路出去的,他们再把海外的“风潮”直接带进来,这是我们的文化现象。今天所谈的海派文化,与当时谈上海的这种海派文化要有一个不一样的思路转换。现在我们谈海派文化的建设,可能不仅仅是说如何去迎接海风吹拂的这种感受,而是如何让我们的文化,更方便地通过原本上海或者海路,更加能够吹拂到海外原来陌生但现在已经很熟悉的领地,我觉得这是一种思考的方向。若在上海周边转一圈,你会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对海外文化的吸收消化,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比如南浔、周庄等一些故宅的原本设计,并不是完完全全纯江南的,而是有很明显的西方意韵。既可在江南园林的架构中寻找到一些感怀,又能够把海外且是西方最为精髓的一些文化元素带入到园林主人生活的区域里、意境里。海上书画的性质,同样如此。
我们今天思考海派问题,其实应带着向外的观照,就是说如何把“海”真正地还原到海的外面去的那种现象。我们浙江、江苏、上海,原本的交流比较密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即便现在拥有便捷的通讯工具,之间的交流反倒并不如前的很多老先生那么顺畅,相对来说有一点封闭。在面对共同的海派问题时,作为上海画家,上海的艺术家,不是说紧紧抱住上海就是海派,而应该是从海派中提炼出中国人共同面对的一种现代语境。在这样的一种共同语境中,江浙沪也好,长三角、珠三角也好,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使命的,就是如何把我们的文化真正的推向海外,真正的构建一种具有内涵的,具有这种东西方合适的交流节点的海派文化。
郑重(知名文化学者、记者):海派的历史就是近百年的历史,从画家的来路看,都不是从海派出来的,都是从别的路过来的。我在上海观察了几十年,当时结识的几位年轻人,现在面貌都出来了。我原本想做一件跟踪年轻画家发展轨迹的事,这也缘于谢稚柳先生当年对于“年轻人发展前途问题”的思考。艺术是很复杂的,有些一直关注的因为种种原因又消沉下去了,不太注意的画家现在反倒起来了。我觉得这次的展览很新鲜,也很兴奋,因为本来海派就与江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派的人基本都是江浙人,像我认识的来楚生、张大壮、唐云这批都是浙江过来的,三地的历史渊源举足轻重。
金陵画派,这次南京的几件作品,典型的金陵画派的风格现在没有了,亚明曾说要搞新金陵画派,我说我看你搞得怎么样,后来人一过世,就没人继承了。这次浙江的几件作品,离典型的浙派风格也是很远。这就是说,各地原来的画派都不存在了,经过拆换、组合,我们可以有一个交融了,如果形成真正的“江南画派”,那是很有特色的,很具实力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很有前瞻性的。现在我们打破了这个界限,有新的气象,有交流,这个交流促成绘画的发展。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但它又是一个个体的,又是一个独立的画家的人品、画品在里面。我知道的那些老先生,你别看他们喝酒、玩,他们在艺术上是不太交往的,各自都很保守,彼此之间还有一点,“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