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方法

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 由于是主观题,有相当大的难度,答题不规范,人言人殊,大阅读在历年高考中得分率不高,在2008年的高考阅卷中,大阅读分值l7分,湖南省人均得分6.68分,得分率是39%,比2007年44%还要低。导致得分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可能有很多,但是与学生具有下面几种答题典型的心理有直接关系,所以,有必要提出来,予以关注,并想好解决之策。 一、注意事项 高考大阅读的题目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地表述,在表述时要注意: 1.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多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二、几种常见的错误分析 1.坐井观天: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只阅读题目,不通读细读全文就去答题,结果,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反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对策——通读文章(理清楚文章的文体、思路层次和主旨);读清题目(弄清楚题目的类型——是对重点概念和语句的理解,还是信息的概括与综合;是分析文章的思路,还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理解内涵含义,还是分析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等)。 2.只低头干活,不抬头看路:有些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目,不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不知道从题干中寻找、分析答题的隐含信息和答题角度,就胡乱答题,结果下笔干言,离题万里,南辕北辙。 对策——努力理解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审好题目明确范围:题干上有没有明示答题区间和范围;找准角度:题干上有没有“理解含义” “起到作用”“表达手法”之类的词语,它们就是答题的角度;注意分值:一般而言,赋分多的题回答的内容就会多一些,赋分少的题目,答题的内容就少一些;了解字数要求:有一些题目对答题的字数要求严格,如2008年湖南卷的20题,归纳概括的时候,必须严格执行;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命题人在拟定题目时,一般会遵循以下的原则:尽量让考生能够用原文中的话作为答题的材料;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与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3.希望广种薄收:有一些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候,不能够准确收集信息,整合信息,于是从文中把一些相关的信息统统摘录下来,有时甚至想当然地答题,希望侥幸能够答对答题要点,广种薄收,结果下笔干言,离题万里,大阅读答题,答得多不见得答得对答得准。 对策——锁定阅读区间、找准信息要点、整合概括信息,分条答题。强化规范意识。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的答案整合技巧 技巧一:应依文答题,忌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示例l:“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相关语段: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节选自《上帝的花园》 【参考答案】 (1)因为树的自然、大方、优雅、潇洒: (2)谦虚、有深度(或不夸耀自己的全部): (3)没有忌讳(或珍惜宇宙的每一点营养); (4)简洁、完美而保持个性。 【解析】 出题人是“依文设题”,所以我们也应“依文答题”。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了我们应根据某段或者是某句话去答题,我们解题的时候就应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