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2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

高2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2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编辑人:丁济亮)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2分) 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谷,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书法艺术以进入自觉阶段 ? 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 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7.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 A.长期的海外贸易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丰富的人文精神 ???? D.成熟的民主制度 8.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A.商业征服 B.财富侵蚀 C.宗教皈依 D.文化同化 9.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们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B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C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10.欧洲启蒙思想家大都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B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C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D.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11.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将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后期,科举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 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 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 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 A.①②③ B.②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