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BI破解iphone密码讲述
FBI破解iphone密码;事件回顾;国家安全?个人隐私?我们何去何从?;反方意见;在FBI宣布成功解锁手机的时候,英国《星期天邮报》的记者发现,市面上仅售170美元的解锁装置“IP盒”可以轻松破解枪手同款手机的密码。;站在苹果公司的立场上,隐私和安全之间的紧张不应该由以销售产品为生计的企业来解决,也不应该由以调查为生的FBI来解决。这应是一个长期协调的过程。FBI和苹果公司的争论焦点最终落脚到“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冲突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内在张力早就存在于任何社会内部,二者的冲突并非今天才有;而人类社会也早已发展出成熟的治理机制来解决此类冲突,法律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机制设计之一。既然如此,该问题为何在当前如此凸显呢?事实上,“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并不能完全概括该案的本质问题,“商业利益”同样是本案不可或缺的另外一条价值维度。;美国政府对于此案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商业利益”这三者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国家的安全之手能够伸多长,公民是否拥有绝对隐私。在斯诺登事件曝出之后,民众对于情报机构获取公民隐私这一行为反对情绪高涨,又因为苹果宣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手机,所以此案也成为“公司和政府之间关于公众隐私博弈”的一个标杆,意义重大。苹果在法律回应中写道,“此案关乎的并非某一孤立的iPhone”,而是关乎美国执法部门试图获得一种逾越了美国国会授权范围的“危险的权力”。“闸门一旦打开,就无法关上。苹果付出不懈努力所实现的设备安全,将在国会还未就此案进行过任何表决的情况下就付之东流。”。;;
关于PRISM的报道是在美国政府持续秘密地要求威讯向国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户每日电话记录的消息曝光后不久出现的。泄露这些绝密文件的是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包商的员工爱德华·斯诺登,于2013年6月6日,在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开。
美国方面为了将双面间谍斯诺登安插入中国和俄罗斯,不惜暴露棱镜计划来上演这出苦肉计。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机关有类似的情报网络,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对于民众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国家的监视下,甚至成为大国间谍战的筹码,未免心寒。;历史上的今天;美国:2007——棱镜计划
澳大利亚:2013.3——《强制保留通讯数据法案》
印度:2013—— 安全部门无需法院命令即可见监控
英国:2013.6——时代(tempora)计划
德国:2011.10——国家木马;人的隐私权受到法路的保护
没有隐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透明与个人隐私才是自由社会的基础,保密与监督是暴政的大门。;人的窃私欲几乎和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欲一样: 与生俱来。;苹果官方回应:
“这种行为没有先例,这样做会威胁到苹果用户的安全。”;对于斯诺登事件的看法;“人失去人性,将失去很多;人失去兽性,将失去一切。” ——维德(三体)
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人命都没了,还要毛线隐私?;当人的生命与人的隐私对立起来的时候,你又会怎么选择呢?;反思;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