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53中杨永清).docVIP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53中杨永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53中杨永清)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例 杨永清(兰州五十三中) 教学目标: ⒈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⒉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⒊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2 教学工具:ppt课件。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⒈介绍作者及文体。 ⒉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⒊初步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⑴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⑵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⒈梳理字句。 ⑴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⑵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⒊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⒋思考: ⑴本文通篇使用了怎样的口吻? 明确:通篇以你我(汝吾)相称,好像同死者进行家常对话一样,读来特别亲切感人。如:开篇“告汝十二郎之灵”,作者不像一般祭文用“祭”字,而是用“告”字,意思是说:我在对你说话,你听着啊。这就使读者先留下一个印象:下面的话都是作者对十二郎的倾诉。 ⑵本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什么字? 明确:“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是结尾的一句话,表明它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整篇文章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写成的。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体味作者对亲人强烈的感人肺腑的真情。 ⒉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⒈导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请思考:作者对十二郎的不幸早逝是怎样的心情?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①作者的心情:有怀念,有悔恨,有哀愤,有内疚,有期望… ②具体表现在: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哀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 ⒉讨论交流 《古文观止》评论本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相信大家读了这篇祭文,一定会被韩愈叔侄至真至深的情感所濡染。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叩击你的心弦?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能叩击你心弦的语句(语段),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示例: 1)抒情段落 ⑴第5段 虚词运用:这段文字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信也”“梦也”“何为而在吾侧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则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 ⑵第11段 作者对侄子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子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令人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并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2)叙事段落 以第3、4段为例: 悔“旅食京师”――自己宦海沉浮,叔侄数次匆匆离合,虽欲共居而不可得,竟成生死离别,铸成千古遗恨,追悔之情,显而易见。 ⒊小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被称为“至情”之文。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不加修饰,不作渲染,完全从肺腑中流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四、探讨艺术特色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五、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作为辩论双方。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2.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