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笔出口外汇的外储演变之旅
鸣珂古里人家
——我所知道的平湖葛氏和莫氏
潘德熙
平湖城内的南河头(旧名鸣珂里),有两处深宅大院,这就是葛氏与莫氏的宅第。东面是莫氏(现称“莫氏庄园陈列馆”),西面是葛氏,两家相距极近。葛家的东侧有一条小弄,名“新家弄”(今为“大弄”的南段),葛氏所办的稚川学堂校门,就在这条弄内。莫家的西侧亦有一条小弄,名“杨居弄”。两条小弄相距约30米左右。
葛莫两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莫家主人莫放梅的夫人,就是葛家的女儿葛湘尹。所以莫放梅去世后,几个儿子分家,就是请他们的舅舅葛稚威来主持的。莫放梅的孙女莫钟骧,则是嫁给葛稚威的孙子。不仅如此,这两家还是同业,两家都是在上海南市和乍浦两地开设木行的。葛家的名开泰木行,莫家的名天泰木行。两家都是因经营木材而致富的。
乍浦自宋元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进出口海港。我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早期印本,就是乾隆年间从这里由货船出口到日本去的。我国南方各省的物产,例如福建的木材,也大量海运到这里,再转运各处。
同治年间,太平军失败后不久。江南一带由于战后重建需要,木材的用量很大,木材业的生意极为兴旺。两家都由此致富。
葛家的祖籍是浙江东阳。很早以前曾迁居江宁,至近代又回到了浙江,家乍浦。迁回浙江的第一代是以武科起家的,其子孙称之为“宣武公”。到两代以后的葛寿芝手里,才弃武习商,并因商致富。其后葛寿芝的下一代葛金烺,又由商而士,成为儒士,并由乍浦迁平湖城内鸣珂里(即今南河头)定居。
葛金烺(1837—1890),号煜珊。十岁能诗,天分极高,读的书又多。但不知什么缘故,在科举方面一直不得意。参加了八次乡试(考举人),都名落孙山。以致他对此失去了信心,决定就此罢手。到了光绪五年(1879),他的长子葛云威也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他高高兴兴地陪同儿子来到考场。在考场外,他遇到了不少熟人,见了他都劝他不要灰心,既然来了,就进去再考一次吧。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进了考场。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考竟以第七名高中。以后还有两场考试,会试和殿试,他都考得很顺利。所以三年以后,他成了进士;又三年后,他以殿试朝考一等,授官为刑部主事,不久又改授为户部主事。与此同时,他儿子云威也做了京官。父子两人同朝为官,在乡里被传为佳话。
当时,正是慈禧太后掌权,朝政极为腐败,许多事情他都看不惯。于是急流勇退,辞官回到了平湖。在平湖,他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如:乍浦修城、修复关桥,他都在财力方面作出了贡献。他好读书,所藏书籍达十万卷以上,又好书画,所藏宋元以来名家书画,有166轴之多。但他在回乡后不多年就去世了。享年54岁,长子云威也于同年逝世,年才29岁。
葛金烺去世后,子葛稚威承其家业。
葛稚威(1867——1935),名嗣彤,一字词蔚。曾官法部主事。庚子事变前,遵其岳父徐用仪[注]之命,弃官南归。他在家乡致力于兴文办学。光绪28年(1902)正月,以葛氏宗祠内藏书楼下之三间房屋作校舍,成立了“稚川义塾”,学生名额为30人,均不收学费。稍后,改称为“稚川学堂”,又因来学者众,添辟教室四间,课程由原来经、史、舆、算四门外,增设了英文、理化、手工、图画、音乐、体操各科,并更名为“稚川两等小学校”。至1924年,改为初级中学,因称“稚川中学”。稚威先生逝世于1935年,该校则于1937年秋,因日寇侵华,平湖沦陷而结束。稚川的学生中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有著名编辑徐调孚,留德医学博士、妇科专家金问淇,文史专家周振甫,空军抗日英烈梅元白等。
葛稚威在为家乡做的好事中,除办学外,还有一件事也极为人们所称道。这就是他联合亲家海盐张元济,同邑金兆蕃,合作续纂《檇李文系》。此书是原嘉兴府所属七县自古至清末的文献资料汇编,是大部头的总集。此书起初是嘉兴王店忻虞卿起意编纂的,忻虞卿是一位学者、藏书家,藏有不少嘉属各县作者的诗文集。在忻编的初稿中,计收历代作者1236人,文章1906篇。编为46卷,缮成25册。但忻氏自忖年事已高,且又无力刊版付印。于是他把此事托付给同样热心于整理乡邦文献的葛稚威,请他把这件事做下去。葛氏欣然接受后,又去找与他志同道合的张元济与金兆蕃等一起商量,他们看了忻氏的原稿后,觉得还嫌简略,需要增补。于是决定继续搜集资料,加以续辑补充。他们一方面从葛氏传朴堂藏书、张氏涉园藏书,上海涵芬楼藏书中续加搜辑,又在《申报》上刊登启事,征集《文系》初稿失载之文。经过这样广搜博采后,补充了大量资料,至定稿时,此书共收自汉代至清末的嘉属作者2354人,文字增至五百万字。集七县二千多年的乡土文献于一书,成为研究七县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极高价值的资料库。惜定稿后仅缮成清稿,值日寇侵华,未能付印出版。此书稿又一度为日伪方面之匪徒所劫,而失踪多年,后又出现,为上海合众图书馆所得,原件现藏上海市图书馆善本书库。但忻氏的初稿2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