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伏 暑;一、概述
(一)伏暑的涵义:
内涵
外延:;(二)伏暑的特点
1、必为时令之邪引发,起病急,初发即见表证而类似感冒。
2、继则邪留少阳气分而寒热如疟;阻滞肠道则大便溏垢不爽,胸腹灼热不除。
3、病势缠绵,病情较严重。;(三)病名沿革
1、《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为暑邪伏藏发病的最早记载。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黄连一味为丸。”,所称伏暑,乃指病因,而非病名。
3、明·李梴《医学入门》(1575)确立了伏暑病名。谓,如云:“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602年)给予伏暑最简明的涵义,即“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曰伏暑。”
5、清代温病学家对伏暑作了较系统论述。;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和发病——夏月感受暑热病邪,伏藏体内,为秋冬时令之邪引发。
(二)病理
1、邪伏气分、营分随体质因素而异:
(1)阳虚湿盛——暑邪夹湿郁阻气分
邵新甫说:“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
(2)阴虚火旺——暑邪伏于营血
邵新甫说:“阴虚火旺者,邪归营分为多”。;2、暑湿发于气分,多见暑湿郁阻少阳、暑湿积滞搏结肠腑的病变。
3、暑热发于营血分,邪热炽盛,而有瘀热搏结闭塞心包、迫血妄行等病变。
4、后期可见肾气亏损而固摄失司的病变。
5、初起必由时令之邪引发。;伏暑病机示意图
;三、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深秋、冬季
(二)临床特点:
1、起病急骤,病情较重,里热证突出。
2、初起类似感冒,继则邪阻气分而寒热似疟;大便溏垢,胸腹灼热不除。邪发营分则见高热,心烦,斑疹,舌绛等。;(三)类病鉴别
1、与秋燥、风温:
2、与暑温:
3、与感冒:
4、与湿温:(见下页);4、与湿温:;四、辨证论治
(一)辨析要点
1、辨别伏邪性质:
2、辨别邪发部位:
邪发于气分--邪阻少阳和邪阻肠道为多。
邪发营血分--导致多脏器损害,着重辨别瘀热搏结,窍闭神昏,气脱厥逆。
3、辨别脏腑气血阴阳病变:
4、辨别外邪性质:;(二)治疗原则;
1、初发——表里双解,重在清泄里热
气分兼表证——解表清暑化湿
营分兼表证——解表凉营解毒
2、邪在气分——分解暑湿:
邪在少阳——清泄少阳,分消暑湿
邪阻肠道——导滞通便,清暑化湿
3、邪发营血——凉营(血)、化瘀、开窍、固脱等;(三)分型证治
1、初发证治
(1)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风寒,头痛,周身酸痛,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
气分暑湿内伏: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
外邪引发的表证:;[基本病机]暑湿内蕴,表邪外束
[治疗及方药] 清暑化湿解表。
寒邪束表—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
风热郁表—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温病条辨》);(2)卫营同病
暑热内舍营分:心烦不寐,口干不甚渴饮,舌赤或红绛,少苔,脉细数。
外邪束表: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脉浮。
[治疗]透邪解表,清营泄热。
寒邪束表—加减葳蕤汤
风热郁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温病条辨》);2、邪在气分证治
(1)郁阻少阳
[症状]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胆经热炽: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脉弦数
暑湿内郁:脘痞,呕恶,苔黄腻
[基本病机]热郁少阳,湿浊不降。
[治疗及方药]清泄少阳,兼化痰湿
方选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汤;(2)暑湿夹滞,郁阻肠道
[症状]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暑湿积滞搏结胃肠:便溏不爽,色黄如酱,呕恶
气分暑湿郁阻:发热,苔黄腻,脉濡数
[基本病机]暑湿郁蒸气分,肠腑暑热积滞搏结。
[治疗及方药]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枳实导滞汤;(3)热结津伤
[症状及辨证要点]
热盛:壮热不退,心烦躁扰,舌红,苔黄,脉数
津伤:小便短少不利,无汗,口渴欲饮冷,舌干,苔黄,脉细
[基本病机]热结津伤之小便不利
[治疗及方药] 清热泄火,滋阴生津。
甘苦合化阴气法 冬地三黄汤
热结:泻火解毒—芩、连、柏
津伤:滋阴生津— 玄参、生地、麦冬、
苇根汁、银花露、生甘草;3、邪在营血证治
(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与写作.ppt
- 2019年7月安徽省砀山县事业单位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pdf
- 中小银行上云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2024.pptx
- 证券从业人员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题库与答案.doc
- 小学家长会英语老师课件.pptx VIP
-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VIP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pdf VIP
- 春季学期《工业控制网络》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