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2011年国培项目].ppt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2011年国培项目].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汪聚应古代诗歌鉴赏之认识与方法篇[2011年国培项目]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内容提纲 (国培项目);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这三首诗,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但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德生命,是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断,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 ;2、诗的境界必须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凡 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移情在意象与情趣契合中有重要作用;诗的境界都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生发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有创造来的,而且生生不息。 往往相同的景象,由于在实际创作中因为作者所关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这也就是诗人与常人的区别。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中国古诗大半是情趣富于意象。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诗艺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间是征服的完成,后来是意象的蔚起,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自引起一种情趣。大约汉魏以前为第一步。即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这时在自然界所取之意向仅如人物故事画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汉魏时代为第二步 ,即情景吻合,情文并茂。(《古诗十九首》、苏李赠答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情景的吻合登峰造极。)六朝是第三步,即景生情或因文生情。从大谢滋情山水起,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升到主体地位。而赋是这一转变的关键。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人的注意逐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中国诗才逐渐有情趣富于意象的《国风》转移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4、诗的几种境界的分别; 隔与不隔的分别实际上是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层面见出。情趣与意象洽合熨帖,使人见到意象,就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 隔与不隔,涉及显与隐。这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创作或鉴赏诗歌,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最为丰富,故要求诗须明显者占多数。现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一八八说来,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但所寓之情则宜于隐。即如梅圣俞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古代诗歌鉴赏之方法篇;(一)阅读视野与诗歌鉴赏;唐代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为判官掌书记时所写《北楼》诗;杨万里《过扬子江》;(二)诗歌吟诵与诗歌美感的生发; 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 “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这里兴读平声,是动词。它是古人诗歌教学的第一个项目。强调的是是个本质中那种感发兴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赋”得区别(比兴的兴是名词,读去声。由心及物是比;由心及物是兴;即心即物是赋。)“诗可以兴”,是说读诗时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古人诗教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人凛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辛弃疾《鹧鹄天· 博山寺作》: 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 关于道,郑玄说:“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即由老师引导学生,告诉吧学生怎样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言古以剀今”,即读古诗要能结合现代的事情,能够使古人的诗意为今人所用。能够对时代的政治教化有一种“美刺”作用。所以,这个道,是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 对于讽和诵,郑玄注解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这里的“倍”是假借,即背书的“背”。是说学习诗歌要会背诗。而诵诗就要有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