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本位校园文化之营造—美国推动经验与启示.doc

品德本位校园文化之营造—美国推动经验与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本位校园文化之营造—美国推动经验与启示

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 李琪明 (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2004.2.6 一、前 言 2003年末,《天下雜誌》選擇該刊認為較冷門之「品格」作為當年度教育特刊之主軸[1],卻意外地引發諸多迴響,甚而成為教育界熱門議題;教育行政部門亦於同年九月<教育發展會議>針對德育檢討之後,順勢推出品德教育相關政策[2]。 針對此一現象,筆者憂喜參半,喜的是往日時歎論述「道德」被視為「八股」或「教條」代詞,今引發共鳴與漸獲認同,似有「眾樂樂」與「遇故知」之感;無可諱言,媒體之影響力道與宣傳效能,可謂立即而明顯,藉此凸出當代社會環境對品德需求之訊息並喚起大眾重視,初始效應似可預期。然值憂慮者所在猶多:一則藉由雜誌之廣大宣傳力量固可引發部分輿論關注,惟可能僅係一時風潮,教育政策推動若陷入民粹取向或淪為速效迷思,將會導致品德教育無以深耕;二則品德教育對大眾而言,存有「似曾相識」或「本已有之」感受者不在少數,今日重新提出,或被視為某種形式之文化復興、或將其與宗教教義結合、或期盼重拾生活紀律教育......等,凡此率以自己昔日受教經驗或常識予以詮釋,恐將導致品德教育產生「各自表述」之歧義而無法聚焦,進而喪失具體著力點;三則我國傳統文化對於品德似特予強調,各種宗教教義亦多有勸人為善之教育蘊含,中小學教育歷年來亦設有道德教育課程與中心德目等宣導,然就學術角度言甚少深度且客觀研究成果加以評析,勉就民眾主觀感受言或謂成效不彰,究其真象實況如何?優劣成因何在?面此廿一世紀之品德教育又該以何面貌呈現等問題均未釐清?驟然推動品德教育恐無法對症下藥。 前述問題絕非一時或個人可解決,然筆者基於多年道德教育研究基礎,期能針對我國當代品德教育在傳統與現代(甚而後現代)轉折之際,嘗試勾勒新概貌,並提出具體可行實踐模式,以收引玉之效。立論之預設理念有三:第一是民主為當今主流思潮,其不僅為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故品德教育絕非真空存在,而應融入當代民主精神加以體現,是以諸多普世價值(如正義、容忍等)須受重視,由下而上之程序精神亦應予以強化;易言之,當今之品德教育不再侷限於修身面向,尤應拓展至公共領域之規範層面且不能牴觸民主精神,故品德教育亦是一種法治教育、人權教育、與公民(德行)教育,而不是一種意識型態教育。第二是當前之品德教育既非復古亦不是反古,而係針對傳統文化之創造性轉化,擷取與統整既有與外來文化精華,並賦予時代新意且重構價值體系,使之兼具理想性與可行性,意即品德教育是與經驗與脈絡結合而非割離、是強調人性卓越與生活品質提升卻非聖人之烏托邦。第三是品德教育雖有多元方式推動且無獨尊方式,但略析我國現況與需求包括:校園倫理面臨衝擊與挑戰之際、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已無單科道德教學故品德教育有消融之虞、近年教育改革過於緊密且繁瑣亟待整合,以及家庭與社會教育式微須予重振等情況,當前品德教育之主軸推動方式須能結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符合教改方向且在學校文化中形塑學生卓越品德者為宜。 「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3] (character-based school culture building) 構想乃源自美國近年來推動「新興/當代品德教育」(new/modern character education)之「綜合型」(comprehensive approach)模式諸多經驗,其不僅將品德教育融入學校整體文化,且符合民主精神與兼顧文化差異,如此既能提供與我國往昔推動品德教育之不同路徑,又能肆應我國現況與未來發展願景。故本文乃著重以美國經驗為他山之石,從中擷取對我國品德教育可以攻玉之啟示,期作為未來推動與研發品德教育之思考平台。 二、美國推動新興品德教育之緣由與意涵 (一) 何以要推動新興品德教育 美國推動品德教育略可分三階段[4]: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強調教育社會化應運而生之品德(如忠誠、愛國、勇氣等),該等品德多半著重於培養同質性社會之順從公民;第二階段是1960年代個人主義盛行,自由與權利概念常被誤用與濫用,導致品德教育式微,往昔核心價值備受批判,價值中立呼聲頓成主流;第三階段為1980年代迄今,美國面臨校園與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之際,品德教育迫切需求再度浮現,加以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之復興思潮推波下,新興品德教育乃獲大眾認同,並以強調多元、民主、活潑及以學生為本位之教學方法為特點,且與傳統品德教育較為標準化與單一化方式加以區隔[5]。 美國推動品德教育重鎮之一「第四及第五R中心」(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主任T.Lickona 曾明確指出美國當時所面臨品德危機有十大徵兆[6]:包括青少年暴力行為增加、欺騙行為(說謊、作弊、偷竊)增多、對於父母師長與權威人士不表尊重之人數增多、同儕間之殘酷行為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