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的基础知识
海与洋
海底的地貌形态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海洋沉积
海底矿物资源;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形状北凸14 m,南凹24 m不规则梨形。;地球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内圈:
地壳:平均厚度15km
陆地较厚
主要硅铝质(花岗岩)
海洋很薄
为硅镁质(玄武岩)
地幔
地核; 软流层
在力学性质上呈软化的塑性状态,在缓慢而长期的作用力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和缓慢流动。;地球表面总面积 ,其中陆地占29.2%,海洋占70.8%
陆地是相互分离的,而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
;洋(ocean):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水文特征:
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90.3%
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
水较深(平均2—3千米)
温度受大陆影响小,盐度平均为35,年变化小
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洋的划分及其形态特征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
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有特殊意义。; (1) 太平洋(Pacific) ;(2) 大西洋(Atlantic);(3) 印度洋(Indian Ocean) ;(4) 北冰洋(Arctic Ocean) ;(5) 南大洋—南极海域(Southern Ocean) ;海(sea):
占海洋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水文特征:
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
面积小,水浅;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各大洋重要附属海;海的划分
陆间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内海)
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南海等。
;按其连通性可分为:
海湾(gulf) :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strait) :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主要特征是流速大;哈得逊湾;2. 海与洋;可概括为3大单元:
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海底地貌特点
变化多端, 较陆地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山深谷, 反差巨大
;1、大陆边缘:大陆表面与大洋底面之间广
阔的过渡地带,占海洋面积的22.3%;稳定型大陆边缘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大陆架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也就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大陆架特点
从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坡度0.1度;
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
浪、潮、流随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3. 海底的地貌形态;3. 海底的地貌形态;3. 海底的地貌形态;
★ 活动型大陆边缘:
岛弧亚型: 边缘海盆-岛弧-海沟
安第斯亚型:山脉-海沟
;岛弧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海沟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m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具有全球规模,面积占洋底面积32.8%,全长6.5万公里。 ;中央裂谷
沿洋中脊轴部延伸的巨大的断裂谷。宽约30多千米,平均深度达两千米以上。; 大洋盆地(Ocean Basin);正地形
海岭:往往由链状海底火山构成,缺乏地震活动
海山:孤立或比较孤立的坡度较陡的海底高地,高度在1000m以上。
海台(海底高原):具有比较平坦、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高出邻近海底1000m以上。 ;夏威夷海岭 海底火山;负地形
海盆:面积大、盆状的洼地。
海槽:长而宽,两侧坡度平缓的海底洼地。 ;一、 大陆漂移说;证据: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大陆漂移说
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存在的问题
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
;二、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如何解释大陆漂移?
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与其相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间的距离随之变大
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相邻大陆逆掩于俯冲带上,从而形成岛弧-海沟体系
;证据:沉积岩年龄、厚度、磁异常条带等
越靠近大洋中脊,沉积物年龄越轻、厚度越薄。 ;洋底扩展移动的速度约为每年几厘米,洋底的生成和消亡周期约为2亿年
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生成 (大洋中脊),运动(大洋盆地), 消亡(海沟); 三、板块构造说;地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