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产生的必要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制度产生的必要性

PAGE  PAGE 21 科举制度产生的必要性 篇一: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 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 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 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朝、越三国模仿中国设立科举制度各有特色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但对于三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东传日本、朝鲜、越南而且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 16世纪以后许多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纷纷将中国 的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 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 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收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二消极作用 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战较期突出。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点 1、 用科 名羁糜人才统治人民思想 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 以科名荣誉 令天下读书人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 使举人贡士以上安富尊荣效忠君上 这就造成中国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整日埋头苦读。在“功名”二字的利诱下不再关心国家的盛衰、人民的疾苦了他们俯首贴耳地服从封建统治者的一切安排。 唐太宗曾经私自登上宫殿正门看见进士们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 两两对偶 规律严 束缚多。 所以士人只钻研作文诀窍知识面已狭窄到极点。 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大多数读书人经历的是头白齿摇、终老科场的失意。 让万千学子困死考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 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一些清醒的士人发出了“科举杀人”的呐喊。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龚自珍在诗中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场所 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4、科举仅存“进士”一科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广大士子专在四书五经之文字形式中耗费心力 而不注重实学。 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技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清末 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旧式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应付不了国难当头的局面。 至18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