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工程,第三章
基礎工程
第三章 淺基礎
3.1 緒論
為了圓滿完成淺基礎的設計,其必須具有兩項主要
的特性:
1.基礎應能夠安全地阻止支承它的土壤產生剪力破
壞。
2.基礎不應該遭受超額的位移(displacement)或沉陷
(所謂超額乃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因對特定結構物
而言,其容許的沉陷程度係基於數種因素之考量)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7頁
3.2 一般觀念
如圖3.1(a)。就某特定點而言,當單位面積上之載重
為qu時,支承基礎之土壤將會發生突然性的破壞,
且土壤之破壞面會延伸至地表面,此時單位面積上
之載重qu,常被稱為基礎之極限承載力。當土壤發
生此種突然性的破壞,且伴隨破壞面延伸至地表面
之情形,稱為全面剪力破壞(general shear failure)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7.78頁
3.2 一般觀念
若基礎位於中度夯實的砂或黏性土壤上[如圖3.1
(b) ],基礎上載重之增加亦會伴隨著沉陷之增加。
然而,在此情況下,土壤之破壞面會逐漸由基礎向
外伸展,如圖3.1(b)的實線所示。當基礎上之單位載
重為qu(1)時,基礎之移動將突然產生,而基礎需進
一步大量的移動,才會使土壤之破壞面延伸至地表
面(如圖中的虛線所示),而發生此情形之單位面積上
的載重即為極限承載力qu。
此種破壞型式下,q之尖峰值則無法確定,此稱為土
壤之局部剪力破壞(local shear failure)。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7頁
3.2 一般觀念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8頁
3.2 一般觀念
若基礎由相當鬆散之土壤所承受,則其載重─沉陷
圖將如圖3.1(c)所示;此種情況下,土壤破壞面將不
會延伸至地表面。當超過極限破壞載重qu時,其中
載重─沉陷圖將呈陡峭並近似於線性關係,而此種
土壤之破壞型式,則稱為衝孔剪力破壞(punching
shear failure)。
Esic(1963)曾於不同相對夯實度之砂土上的圓形和
方形版上進行實驗室的承載試驗,並由這些試驗獲
得qu(1)/0.5γβ和qu/0.5γβ的變化情形。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8頁
3.2 一般觀念
當Dr大約>70%時,土壤將產生全面剪力破壞的型
式。
Vesic(1973)曾提出基礎位於砂土上之承載破壞模
式,如圖3.3所示,並使用下列符號:Dr =砂土之相
對密度;Df =自地表面算起的基礎深度。
對於方形基礎,B = L;而對於圓形基礎,B = L =直徑,所以: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8.79頁
B =基礎寬度;L =基礎長度(註:L總是大於B)。
3.2 一般觀念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80頁
3.2 一般觀念
圖3.4指出砂土之S/B值隨相對夯實度的一般變化範
圍,所以在一般的情形下,我們應該可以認為,對
於座落於淺深度之基礎(即,小的Df/B★值)而言,極
限載重可能產生於(4~10%)B之基礎沉陷,而此情
況將在土壤中產生全面剪力破壞。然而,在局部或
衝孔剪力破壞之情形,極限載重則可能於沉陷量為
基礎寬度B之15~25%時產生。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79頁
3.2 一般觀念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80頁
3.3 Terzaghi承載力理論
Terzaghi(1943)係首位提出概括性理論來評估粗糙
淺基礎的極限承載力。根據此理論,若基礎深度
Df(如圖3.5)小於或等於基礎寬度時,則稱為淺基
礎。然而,後來的研究者則建議Df等於3~4倍的基
礎寬度時,亦可定義為淺基礎。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81頁
3.3 Terzaghi承載力理論
在基礎底部以上之土壤的作用,可假設以等值的超
載重q = γDf(γ為土壤的單位重)來取代,而基礎下
之破壞區則可區分為三個部分(參見圖3.5):
1. 於基礎正下方的三角形區域ACD。
2. 輻射剪力區(radial shear zone)ADF和CDE,其
中曲線DE和DF則為對數螺線弧。
3. 兩個三角形的Rankine被動區AFH和CEG。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81頁
3.3 Terzaghi承載力理論
使用平衡分析,Terzaghi將極限承載力以下列型式表之:
一般承載力因素(bearing capacity factor)Nc、Nq和
Nr定義為如下之型式:
基礎工程,第三章,第81頁
c‘ =土壤凝聚力;g =土壤單位重;q = γDf;Nc、Nq、Nr
=無因次之承載力因素,且僅為土壤摩擦角ψ的函數。
3.3 Terzaghi承載力理論
和
由公式(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nit1advertisingWelcometotheunitReading-Languagepoints课件(牛津译林版模块4).ppt
- 地球的防护层.doc
- 地球的宇宙环境(两课时).doc
- Unit1Advertisingwelcome教案(牛津版必修4).doc
- Unit1advertisingwelcome课时训练(牛津版必修1).doc
- 地球科学-国立高雄餐旅大学.doc
- Unit1advertisingWordpower,GrammarandusageTask课件(牛津译林版模块4).ppt
- Unit1AdvertisingWordpower1课件(牛津版必修4).ppt
- 地球科学-气旋与反气旋.ppt
- Unit1AdvertisingWordpower2课件(牛津版必修4).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