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道今广海城.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溯古道今广海城.doc

PAGE  PAGE 11 溯古道今广海城      溽城探源      广海城,又名溽城,广海卫,或龙眼城。据查,在该城城郊新崩口沙丘遗址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可见四千年前这个滨海地区就已有相当数量居民。由于地处南海之滨,背山面海,大体上是台山的地理中心,且港口腹地广阔,又当大隆河入海附近,位居水陆之雄,更与上下川岛遥遥相对,直通太平洋,是古代中外通商的口岸,俗称“海上丝绸之路”。城内“十”字街笔直地连通四门,西有黄?S门可通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各地;东有大?S门,可通港澳,是古代华侨通往美洲和南太平洋的“出洋古道”的起点。至宋代得名溽洲,设置有巡检署(武官驻所),更是海防要地,凡南海商船到广州贸易者,多从琼州、溽洲进入。溽洲东山有溽洋台,既是巡检望泊的哨所,也是进出口商船湾泊的地方。然溽城之优越??引起了外敌之觊觎,常为骚扰,于是,明朝洪武二十年设置卫所,得名广海卫;到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抵御外侮,兴建广海城,正式成为海防重镇,至今已有610年的历史,较之台山县城的建立还要早100年。      得天独厚之优势既使溽城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和“出洋古道”之起点而闻名遐迩,亦引来贼盗外敌之觊觎,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溽城始终未能摆脱沧桑变幻的洗礼。明朝隆庆四年春节前后,倭寇与土匪联合攻下溽城,46日内杀死居民3000多人,几乎把全部房屋烧毁;清同治二年,为地主阶级所挑拨起的土客械斗蔓延至此,居民死亡4000多人;民国十五年5月,土匪陈祝三、叶兰初等洗劫了溽城;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烧毁渔船420多只、杀死渔民1200多人,溽城内饿死六七百人。      千百年的历史伤痕虽难以忘怀,也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成就了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海永无波”之官兵保国安民;皇帝牌、烈女坟和余氏石室之群众性抗倭;梁氏夫人智御海盗之巾帼英雌;林时斋惩昏官之神话,新娘桥普渡樵农之佳话,十三师全歼土匪之史篇,以及近代台山人“卖猪仔”出洋的辛酸历史,都是充满群众性的历史文化沉淀,既有令人难以忘怀,也有为人们所喜闻乐道。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终止。正是“浩然天地间,溽城也独正。”虽经万千劫,溽城又得新生。现今的年青一代通过历史,得以认清过去老百姓那“愿为太平狗,不作乱世人。”的苦叹,从而深刻体会和珍惜现今桑麻处处、鸡犬不惊之盛世安稳,其欢庆生活,热爱祖国之情也就会油然而生。      名胜古迹      六百多年的历史,为溽城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文物古迹,虽经沧桑变化,不少已经湮没无迹,但仍值后人所追溯,笔者选择其中几个略述之:   灵湖古寺:是宋朝乾道初年(公元1165年)由高僧永师始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比广海古城的历史还要长。它位于广海城东门外的丘陵山坡上,面海而立,风景幽雅,空气清爽,是修心养性的好地方,过去不但香火鼎盛,信众络绎,而且还是古代出洋者的歇脚处,远近闻名。传说该寺建成后,永师高僧认为该处面向大?S门,门前空虚,于风水不利,所以后来他又在肇庆建起了鼎湖寺,故后有“先有灵湖,后有鼎湖”之说。更有神奇之传说流传坊间:据说,当年有几个僧人在海边看到有一个棺材随波漂至,乃打开观之,发现里面竟然装满金银财宝,自此,乡人认为该地定为风水宝地,于是用那些财宝就地盖起了一座寺庙,也就是灵湖古寺。其后,灵湖古寺几经沧桑变幻,还曾一度成为地方驻军的医疗所,而最后一个和尚继慈法师也于六十年代归西了。时至今日,庙宇遗址仍然完好保存,若经重修,相信一定会吸引不少善信前来上香、膜拜,复昔日香火鼎盛之貌,同时也会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海永无波”石刻:位于广海南湾紫花岗麓,在一块正面天然平正的花岗岩巨石上,刻有“海永无波”四个大字,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代紫花岗摩崖大石刻,现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专人负责修葺,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此石实际上是为了纪念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备倭都督张通在沿海各地人民的协助下,历尽艰辛,终于平定倭寇时的无比喜悦心情,同时又寄予了从此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希望人民自此能过着安谧的生活。然事与愿违,“海永无波”其后一直与溽城一起经历了几许风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海永无波”也被修建成了“海永无波公园”。园内还有装饰一新的岗顶烽火台,以及迁移而来的一座为纪念平定土客械斗的死难者而建的古色古香的“遗爱别野亭”,和同是平倭纪念的明代石刻“波恬万倾”陪衬起来,成为了一大旅游景点,加上不时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右有中学,左邻小学),这才真正体现了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了前人所期待的太平盛世日子的追求和愿望。      烈女坟:明隆庆四年(1570年),倭寇又侵略溽城,到处奸淫掳掠。一天,一群倭贼搜劫至峡石街,见彭大娘年青貌美,对她欲施兽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