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一径自成溪.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独辟一径自成溪.doc

PAGE  PAGE 7 独辟一径自成溪   【摘 要】海南临高人偶戏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方戏曲在舞台表演和内容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艺术特征独特鲜明。因此,探讨临高人偶戏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人偶戏,为人偶戏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本文从地域性、虚拟性、民俗性三个方面,对临高人偶戏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   【关键词】临高人偶戏;地域性;虚拟性;民俗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30-02   海南临高县地处海南西北角,濒临北部湾,是海南著名的渔港,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环境孕育出被称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以下简称“人偶戏”)。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证,人偶戏成型于清康熙年间。虽然物换星移,时代和社会不断变迁,人偶戏不但扎根于当地,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历经几百年的不断改革、发展、衍变与创新,已发展成为日臻成熟的地方剧种,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成为当地百姓在耕田牧海之余的最爱。   一、独特的地域性   人偶戏产生于农耕时代,作为一个地方的小剧种,它的影响力并不大,流传也不广,却在仅有40多万人口的海南临高这片沃土上顽强生存与发展,自成一体。临高县地处偏僻,语言又明显不同于海南其他区市县,人偶戏仅在临高县当地以及澄迈县、儋州市、海口秀英区和琼山区等说临高方言的地区流行。因此,人偶戏地域性的特点之一便是语言。来自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人偶戏,演绎的也是临高的风土人情、人们的喜怒哀乐。其独特的音乐唱腔“阿??哈”源于当地民歌,因常用衬字“啊”“??”“哈”得名,旋律优美动听,跳跃感强。人偶戏唱词充满了大量的临高地方俗语,更为口语化,语言诙谐有趣、通俗易懂,饱含了浓浓的地域气息。比如在表现人民生活现状时,唱“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乞望除夕夜,能有饭进口。哪知到初二,汤也没一口”,人偶戏用通俗质朴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唱出临高人民长期生活在艰辛与困苦的生活之中。再如历史人偶戏《秦香莲》中,“你住在宫苑,忘了茅草屋。你吃了山珍海味,忘掉了番薯稀饭”“她像红牡丹,又红又好看。我像冬季酸豆,风吹霜打受寒冷”,秦香莲的唱词用临高当地民众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此外,人偶戏还吸收借鉴了当地渔民渔歌“哩哩美”“隆玛哩”等原生态音乐元素,在丰富其表演程式的同时,也使其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信息、交通闭塞的年代里,独特的地域性导致人偶戏无法与外界交流并汲取养分,局限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原生态环境中。人偶戏之所以能够传承,与其“寓戏于民”相关。“农忙干农活,农闲当戏子”就成为人偶戏另一大特点。农民艺人是人偶戏剧目主要的“创作者”,他们来自底层,了解群众的需要,自编自导自演自看成为人偶戏主要的创作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偶戏是真正属于百姓的艺术。农民艺人虽然大多没有文化,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人偶戏大多都属于传统剧目,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褒扬和对丑恶事物的鞭挞。历史人物、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文臣武将、金榜题名、行侠仗义、扶贫帮困,这些都是传统剧目所演绎的内容。人民群众通过看戏,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可了解一些历史、生产、生活知识。在物质贫乏、娱乐生活极为单调的年代,不啻成为当地广大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如《王桐乡告御状》就是根据临高当地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的,讲述了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王佐自幼勤奋好学,最终金榜题名并为乡亲排忧解难的故事,民众对此十分喜爱。   人偶戏能在数百年间薪火相传,保持着近乎原生态的艺术特质,是“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造成的。语言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的环境,催生了人偶戏这个小剧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自编自导自演自看的创作形式,唤起人们深深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感到无比亲切和自然。   二、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   有别于电影和电视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在技术还十分落后的年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便是虚拟性和抽象性。它是戏曲艺术程式化、舞台时空转换表现手法的精髓和灵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虚拟表现手法。人偶戏与其他地方戏曲最大的区别是,舞台通常不设幕帐,较少摆放真实景物,所有景物以及时空变化都是通过人(演员)的唱词和偶(角色)的动作表现出来的。人(演员)唱山有山,唱水有水,需要什么样的时空,人(演员)就必须唱出什么样的时空,情随景移,物随人转,耐人寻味。比如历史人偶戏《白虎岗》,人(演员)通过唱词“将官奔命不下马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