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生产与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姓的生产与生活.doc

PAGE  PAGE 4 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汉语中有个常用的成语叫做“雨后春笋”,用以形容一件事物的快速发展。迅速生长的竹子据说甚至会发出沙沙的声音,竹子的速生性和多用途性也总能给人们带来福音。就像其他被竹林围绕的地区一样。猫儿山人对竹子的感情也如同孩子对母亲般深厚。   84岁的周忠文老人是猫儿山山脚下一名普通的乡民,虽已年逾八旬,但老人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说起当年的故事时神采飞扬。周忠文说,他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竹子;他的一生,就是与竹子做伴的一生。也许像他一样的乡民有许多,但是能够记起那段热闹喧嚣,能够绘声绘色地陪我们唠上半天的老人,恐怕越来越少了。   “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山下。自古以竹子为伴。竹子全身都是宝,用处很多。比如,老竹用来盖房子做瓦片,嫩竹可以造纸,竹笋是当地人都喜欢的小菜。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需,竹子的好处不光这些,我们还能在竹子上赚到些钱。解放前这里不通公路,只有一些土路,水路只能通到下游的雷皮州。老乡们进山采了竹笋,挑到资源县,运到湖南去,挑到下游码头去也行,卖给小商贩,赚到钱贴补家用。”   猫儿山的竹林在清末才被大规模利用起来。清末,法国殖民者溯漓江而上,来到现在猫儿山下的华江乡一带设厂造纸。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外地商人。这里的经济因为造纸业的带动,逐渐繁荣起来。后来法国人被当地人赶走,但这个地方的造纸业没有停歇。民国时华江一带商贾云集,离周忠文家不远的河岸边现在还保留着一座衡州会馆的旧址。老人的父辈正好赶上清末造纸的大潮,也开了家纸厂。“我父亲就在这山脚下开的纸厂,用竹子造宣纸。”   解放后,政府清理水道并修通了水路,猫儿山的竹子逐渐走出了华江,有了更开阔的市场。“解放前这里的竹子主要还是用来造纸,解放后就不造纸了,造纸划不来。”这里的造纸厂大多倒闭。水路修通。合作社开始组织村民们放竹排。“开始放竹排的时候,我刚刚二十五六岁。那时候大家都在社里干活。农忙时男女老少都在社里忙生产,农闲时妇女在家里干农活带孩子,壮劳力都下水放竹排。解放后那一段时间。政府把河中间的石头炸开,人工挖宽河道,合作社组织生产队的小伙子们在码头边开始放排。竹排顺着水流往下走,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竹排放到下游的溶江,到了溶江后就有人接站。他们再把竹子运到其他地方,比如桂林。”   “放排也分季节。水大的时候,竹排直接下河,但这时也是合作社忙农活的时候,出来放排的少,也危险,水小的时候,一般是中秋节到春节这段时间,放排的人很多,不过,要建矮坝,把水蓄起来,放时才打开闸门。放排的时候,十几、二十几根竹子排在一起,一排排的头尾相连,用绳子或者竹篾固定好,大概得有两三百根竹子。一个人站在排头上,架上一个三角架,控制方向。一个人站在竹排中间,来回的控制竹排,调整方向,也得看着不让它散架。这个活需要一点技术。”   “在合作社里,放排的村民一个人一天能拿15个工分,在社里搞生产的只有10个王分,所以很多年轻人都积极踊跃去放排。但是放排也很危险,尤其是水多的季节。放排的人得懂水性。要熟悉河道,知道哪里有漩涡,哪里有礁石。很多地方水很深,要是掉下去容易出事故。我们合作社当时一起放排的社友,就有一个在河里淹死了。放排的人一定要灵活,还得有力气,女人放下了排。如果站在排头的人不够灵活。竹排就会撞到大的礁石或者;中到岸边,就可能散架,竹排散了,人八成会掉到河里。放排速度当然也不一样,在河水急的地方,速度快一点,在河道宽阔平坦的地方就要慢下来,竹排有时卡住不走了,还要用竹篙撑着往前走。”   对于这段有着坎坷但也乐趣横生的岁月,周忠文老人记忆犹新,时不时地用手比划着他们当年放竹排的姿势。到了1974年的时候,这里修了公路。直通到猫儿山山顶。山里的竹子开始用卡车装运,放排也就逐渐成为历史了。   我们对老人说,我们感觉这里的河道是放不了竹排的,因为水太小了,河道也太窄了。站在这样的河边,很难想象当时壮观的场景。老人感慨地说,“以前春天雨多,河水经常涨得很高。冬天是枯水期,但是河水也不小。现在也没觉得下的雨少了,但是河道窄了很多。水也越来越少。水少了,露出河床,村民就在河床上种上竹子,竹子越种河道就越窄,河道越窄水也就越来越少。竹子长得很快,你们现在看到的河边的竹林,大部分都是长在以前的河床上的。”但是关于为什么雨水没少,河水却少了的原因,老人也只能茫然地摇摇头说不知道。   就在??们结束采访准备离开的时候,老人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他与我们辞别后就出了门。等到我们的车转过山脚的公路时,看见老人正蹲在一堆竹子旁边与一个卡车司机商谈。原来有商贩来山里收竹子,他和女儿正准备着把路边一堆新砍的竹子卖出去。看着八旬老人一板一眼地跟商贩讲着价钱,我们感叹:竹子就是这样贯穿了老人长长的一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