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doc
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
内容 提要: 中国 的艾略特 研究 尽管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对于艾略特之“非个性化” 理论 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本文试图在充足 三、“客观对应物”概念
根据美国学者Sanford Schlet and His Problems”),写作年代与《传统与个人才能》几近同时。在该文中,艾略特尊崇莎士比亚为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但同时又出语惊人:“《哈姆雷特》决不是莎士比亚的杰作,它肯定是一部 艺术 上的失败之作。这个剧本在多方面令人迷惑不解,而且比任何一部别的剧作都更令人感到不安”40推究其失败之原因,他认定是由于“艺术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上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41换言之,哈姆雷特的个人情感和外部事物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一种他名之为“客观对应物”的东西。艾略特随即详尽地解释了这一概念———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如果你 研究 一下莎士比亚比较成功的悲剧作品,你会发现一个十分准确的对应:你会发现麦克白夫人梦游时的心境是通过巧妙地堆积一系列想象出来的感觉印象传达给我们的;麦克白在听到他妻子的死讯时说的那番话,使人觉得他好像是有一系列特定事件中的最后一个释放出来。艺术上的“不可避免性”在与外界事物和情感上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无从表达情感的支配,因为这种情感超出了出现的事实。有人认为哈姆雷特和作者是统一的,这种观点在下面这种意义上可以成立。哈姆雷特在没有客观对应物的困惑是其创造着面临着自己的艺术难题时的困惑的延续。哈姆雷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的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客观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括并超出了她。因而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它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42--------
艾略特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作家唯有诉诸于客观象征物——包括意象、场景、事件、典故、引语等------其艺术功能是为作者的情思提供物质载体——,才能以较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完成情感的艺术表现。(二)优秀的诗人能得心应手地借助有规范和约束功能的表现手段|——客观对应物,赋予自由无序的情感以凝定的形态、确定的秩序,并将其转化为自由灵活、复义多变的象征,把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情感,以此表达诗人的文化批判、人性解剖和哲学思考。寻溯一部近代文论史,不难发现,“客观对应物”就其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来说,具有鲜明的“ 现代 性”特征。不错,传统文学中亦不乏象征、暗示等因素43,例如在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的《神曲》(Divine edy)和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的《天路历程》( The Progress of Pilgrim)中,就有不少精彩的象征描写,而且也颇有深度,因此得到后人的交相称赞。但我认为,这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修辞学手段、一种自发性的美学追求,并且依违不定,难以规模。尤其重要的是,它并未上升为一种整体性的结构原则。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于“象征”(symbol)手法的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以求达到主客观之间的契合,乃是包括艾略特在内的许多现代派诗人的普遍特征。不妨试举一、二例以为佐证。爱尔兰的大诗人叶芝(etheun Co. LTD. 1934), p. 53. ; 以下凡征引艾略特此文均采用李赋宁译文。
3 Ibid., p. 58.
4 Rene odern Criticism (1750—1950), Vol.5 (Ne,” in his Selected Essays, 1917---1932 (London: Faber Faber Limited, 1934), pp. 23-4,采用李赋宁译文。
15 Ibid., p. 24.
16 Ibid., p. 24.
17 Rene . 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批评传统》中译本(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91年),第34。
25里尔克:《马尔特·劳利茨·布里格随笔》,见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附录。
2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前言。
2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72页。
28伊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中译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86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年河南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VIP
- 4.1水资源及其利用(第1课时保护水资源)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pptx VIP
-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物理2014-2015期末考试.pdf VIP
- 果树栽培学完整课件各论苹果.ppt VIP
- 连锁酒店行业2025年扩张策略与风险规避报告.docx
-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10、任期制契约化任期业绩目标责任书(总经理).pdf VIP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pptx
- 住宅物业管理服务规范DB3505T 17—2024.pdf VIP
- 2024辅警面试问题及答案 .pdf VIP
- 副局长意识形态工作总结.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