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稳中求进的 多元化格局.doc
诗歌:稳中求进的 多元化格局
回顾2006年的中国诗坛,诗评家吴思敬作了这样的小结: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生活写作并存,新诗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趋向多元化。在2006年中,广大诗人不遗余力地在坚守民族诗歌品质,探索新诗的汉语语言、风格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也涌现出了一批讴歌时代风貌、关注国计民生的好作品。
宏大叙事:传承民族精神
所谓宏大叙事,主要是指围绕重大政治和历史事件的写作及诗人史诗性写作的追求。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广大诗人围绕这一段光辉的历史,遵循严谨的艺术规律,运用多种诗艺,奉献了一首首优秀的作品,如高洪波的组诗《走过若尔盖》、张平的《红原遐思》、黄亚洲的《行吟长征路》、熊召政的《苏区诗记》、梁平的《中国红》、马合省的《苦难风流(2)》、辛茹的《读一本长长的书》、何辉的《长征史诗》、龚学敏的《长征》、康桥的《征途》等,向读者展现了长征精神的理想之美、崇高之美。许多诗人在创作前带着追寻历史的巨大热情和感受长征的真挚愿望,重走了长征路,亲身感受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接受了长征精神的洗礼,并目睹了长征沿途革命老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故他们笔下的“长征”直白而真诚,是思想性与哲理性的思考,是一种“史”、“诗”、“情”、“思”相融合的精神向度,他们把人类历史丰富而灿烂的精华,用近乎原生态的方式凸现出来,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情感描摹与理性反思的空间。
日常经验写作:强化叙事和抒情
与宏大叙事同时呈现的,是日常经验写作持续走高,并有强化叙事、抒情的创作态势。诗人或在冷静的观察中客观描述生活场景,或实录人物对话纳入个人情绪与客观情景为一体,或设计戏剧性场景间接抒情写意,或还原一个生活细节以拓展疆域与情绪容量。如《人民文学》2006年发表了81位诗人的新作,其中组诗33组,总诗歌数为341首,其中日常经验写作的诗歌作品占有较大比例。在各种文学刊物上刊发的这类作品,将繁复而杂乱的日常经验织入精巧的表现方式,显示出一种葱茏的诗意。诗评家王士强评价认为,不少作品既有对世事万物的智慧体察,又有对个人内心生活的真切表现,把中西文化、历史和传统与个人具体真实的生活结合起来,显示出一种成熟而又浑然的大气品质。
此外,关注民生问题,是2006年诗歌的一个突出现象,诗评家王光明说,《诗刊》《星星》《天涯》等刊物都曾发表过一些引人注目的作品,表现农村问题、打工问题和社会底层生活问题等,并引发了关于“底层写作”的讨论。虽然有些作品看起来社会意义大于艺术意义,但诗人通过这些题材的表现,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性寻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即强有力的现代季风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时空感性、家园意识,也改变着人的命运、灵魂和价值观念。
因为生活矛盾和复杂,诗中的情感和意识也就不再简单流于一些人倡导的“批判现实主义”。2006年出现的一些“城市诗歌”,就不是单纯表现人与城市的抗衡性和疏离感,而是爱恨情仇的交织,突破了以往现代主义诗歌想像城市的陈规。而面对现代生活的浮躁与混乱,怀旧与反省的情绪和意识也在滋长,面对“日日新”的世界和快节奏的生活,“慢”也成为生命与诗歌的一种关怀。一些诗人正把往昔的世界和人生有声有色地放进视野。对此,诗评家沈泽宜认为,2006年诗歌仍延续前两年的走向,正在进一步向现实、向人和人的命运走近,正在弥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炫技型写作所造成的断裂。其次,一些优秀诗人已在思考现代汉诗如何与书写了三千年心灵经验的古典汉诗接轨,逐渐改变以往一面倒地向西方诗歌学习的局面。
网络诗歌:凸现好作品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诗歌的发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诗生活连接”、“诗歌论坛”、“诗歌刊物”类各种网站300余家。值得欣喜的是2006年网络诗歌的确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就记者个人阅读而言,臧棣的“丛书诗”、孙文波的“无关诗”、清平的《2006年秋天的狗》、二十月的《森林公园之歌》、杨铁军的《比喻》等,均有不俗的表现。网络诗歌或者说是隐秘于网络空间的字符,无论是褒贬臧否,都将大大方方地闯进大众的阅读视野。有评论家认为,真正的好诗歌作为文本,不会受到网络这种外在形态的干扰,应该重视的是网络诗歌写手在创作上容易导致平民化、口语化及对主题的消解与反讽,而不单纯是网络这种载体、形态。针对当前网络诗歌创作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引导,会有“好诗在民间”的收获。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