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docVIP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doc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所谓和而不同,是 中国 历史 上的一个 哲学 理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它反映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堆积,它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我们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相同”,只有“和”才有生命,才有 发展 :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无有和则生阴阳,阴阳和则生天地,天地和则生万物。世界文化正是在不断地追求“和”的历史中发展和繁荣,例如:希腊文化吸收了埃及文化,罗马文化又吸收了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又吸收了罗马文化。它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发展的。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的里程碑,只要吸收了一种新的文化就上了一个台阶。中国文化吸收印度文化以后就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近邻韩国与中国的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具有儒教 政治 文化传统的国家。在韩鲜战争之后的短短的30年里,韩国却走过了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 现代 化史上的奇迹。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韩国将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神相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融合了中、日、美、韩四种文化的因子,创造了韩国现代化中的超强优势,赢得了“亚洲四小龙”的桂冠。“和而不同”不仅可以表现在世界上国与国的交往中,同时也可以体现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个城镇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如中国新疆伊犁地区有个叫特克斯的县城,城北有个基督教教堂,西边是个典型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南边有一个地道的喇嘛教寺庙,东边有一个正宗的道观。在城的集市上可以看到,出售维吾尔英吉莎小刀的刀把上系着具有浓郁汉民族文化的大红中国结,维族妇女除少数年长者出门仍蒙上面纱外,大多妇女出门都穿上了汉族的 时尚 服装。大家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体现了边疆地区多民族繁荣团结景象。 2002年是中国的马年。在马年的正月初三,又是西方的“情人节”。在北京,原价1.5元一枝的普通玫瑰涨至8元,一种从荷兰引进的“咖啡色玫瑰”每枝卖到25元。细心人发现,即便没有“情人节”的因素,北京人过节在保持传统民俗的同时,也多了几许“洋”味。一方面,中国结、大红灯笼挂满大街小巷和商店、饭店的店堂,春联贴进居民小区,唐装盛行,窗花、剪纸装点市民窗户,民俗庙会依然火爆;另一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生意兴隆,“巧克力”、“大腰果”等“洋食品”俏销,压岁钱由人民币换成了欧元,“洋庙会”开始向传统庙会“叫板”。就连京郊延庆县也搭起了“洋戏台”:充满异域风情的狂欢巡游和乌克兰国家歌舞团的演出,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的城里人。这种中西方文化通融巨变是相反的作用力向两极延伸:一极是不断地融入全球化,一极是民族自我的重新回归。这种心态在马年春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和而不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它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只有有了“不同”,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可能达到相融、和谐的境地。产生“不同”,有 经济 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以记者对新闻价值的认识为例: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 研究 所对中国记者职业意识的调查(1997年)和美国学者戴维·H·威沃尔与G·克里夫兰·沃尔特对美国记者职业功能角色的调查比较,发现中美两国新闻工作者对“何者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这个 问题 的判断相去甚远。中国新闻记者判断新闻价值最主要的标准是: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中国记者既注重报道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注重报道与人民息息相关的 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新闻。而美国新闻记者最推崇的新闻价值是接近性。他们认为最佳作品主要是人类共同感兴趣的故事及社会新闻。如关于州政府、地方政府的新闻、犯罪新闻、 体育 新闻、名人报道、事故与灾难新闻等。在中美新闻文化的表现形态上,就不免表现出传媒 内容 上的明显差异:中国新闻突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批评揭露性报道等“硬新闻”,美国有国际新闻减少、传媒趋向本土化、“软新闻”大量增加的发展态势。 对待同一件事实,由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如美国《时报杂志》最近对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17个东西方国家的1500余名人士所作的问卷调查,对美国人因“颇有微词”而采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该杂志根据接受调查者批评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国人的十大缺点”,最后又请居住在美国本土的几名美国人自己来对外国人心中的“美国人的十大缺点”作一番点评。有趣的是,这“十大缺点”在一些美国人嘴里却几乎成了“十大优点”。如有51%的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盛气凌人。而美国人则说:其实有点“盛气凌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盛气凌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意味着充满自信,而这份自信又是需要强大的国力作“后盾”的。实际上,中国人、罗马人、英国人甚至葡萄牙人在其国力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