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_南海一号_看古代中国造船技术_马执斌.pdf
中国教师报/2008 年/1 月/9 日/第 D02 版
新知
从“南海一号”看古代中国造船技术
马执斌
2007 年 12 月 22 日,“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揭开了世界水下考古史的新篇章。
800 多年前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 20 海里处的这艘宋代商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
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这艘古沉船的重见天日,给我们研究
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源,尤其是对研究宋朝发达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中国造船历史有一万多年,但是直到夏朝,无论在古代文献记载中,还是考古发掘材料中,
都没发现中国能制造出超过 10 米的船。应当承认,夏朝以前的中国,造船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
当时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但是,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后来居上,最迟到隋唐时期已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宋元时期达到高峰。
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三大发明。前两项发明成熟于宋代,后一项
发明出现于宋代,它们共同奠定了宋元时期中国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的基础,对世界造船航海
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舵是操纵船舶航行方向的设备,古人称舵为“凌波至宝”。舵由桨演变而来。1974 年在湖北
西汉墓中出土过一个木船模型。从这个木船模型可以看出,船上有五支长桨,四支在船前部,做
划桨用,另一支在船尾一侧,做舵桨用。这说明舵桨至迟出现于公元前 1 世纪。
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早期的舵杆由船尾斜伸入水,还保留着桨的痕迹。后来,人们将
舵杆改为垂直伸入水中,舵面与舵杆联接,形状如英文小写字母 b,又像门轴与门扇一样,所以叫
门舵,安放的位置也由船尾一侧改为船尾中央。
宋代船舶大多使用长方形门舵。为了转舵省力,宋代造船工匠在舵面上打了许多孔,叫开孔
舵。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舵面开孔不影响性能,却可以减小水的阻力。所以,开孔舵称得上
是一件别具匠心的发明,如今还普遍使用。最迟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平衡舵。这种舵将一小部
分舵面移到舵杆前面,这样能够缩小舵面的摆动力矩,使操纵更灵活轻便。北宋名画《清明上河
图》就绘有平衡舵,1978 年天津静海县出土过北宋平衡舵实物。此外,南宋海船上还出现了可随
水深浅而升降的升降舵。
公元 10 世纪,阿拉伯航海者引用中国舵,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中国舵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中国舵成为开创 15 世纪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技术条件之一。
水密隔舱是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几个独立的舱区。这种结构最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天津静
海古运河河道出土的北宋木船和福建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都有 13 个舱。水密隔舱的采用,是
造船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改进了船舶结构,提高了船舶的性能。
首先,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增加了船体横向强度。隔舱板实际上起到肋骨作用,
从而取代肋骨,使造船工艺简化和船体坚固。其次,水密隔舱提高了船舶抗沉能力。倘若发生意
外,船舶触礁漏水,只进坏舱,不影响其他船舱,船舶不会立即沉没,赢得宝贵的抢修时间,船
舶的安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由于分舱,不同货主可以同时到不同舱位装货或取货,提高了装卸
效率,货物也便于保管。
正是因为水密隔舱的采用,使中国海船比外国海船先进。18 世纪末,水密隔舱结构开始引起
西方重视。1787 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在关于美国和法国间的邮船计划的信中说:
采用中国的水密隔舱方法,“对于乘客将是一种莫大的鼓励”。1795 年,本瑟姆将军改造英国军舰,
第 1 页 共 2 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