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PDF

兹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兹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PDF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 傳染病,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但也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能透過人 與人之間的性行為或輸血傳染,也有可能母嬰垂直傳染。約有 25%的感染病 例會出現臨床症狀,典型的症狀是發燒(通常是微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痛 (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結膜炎等,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 厭食、腹痛及噁心等。茲卡病毒感染症之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這些 症狀通常在 3–12 天的潛伏期過後開始,症狀持續約 2–7 天。依據流行地 區監測資料顯示,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併發症,且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惟這些神經 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之關聯性仍待證實。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茲卡病毒分類上是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的黃病毒屬(Flavivirus)。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 茲卡病毒最早在 1947 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以 往只在非洲及亞洲發現散發的人類病例,直到 2007 年在密克羅尼西亞 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為全球首度於亞洲及非洲以外之地區發 生。最近一波疫情則是開始於 2013 年 10 月的法屬玻里尼西亞等南太 平洋島嶼地區,其後在 2015 年 5 月,WHO 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 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地區首例,2016 年 1 月,疫情擴增 至中、南美洲 10 餘個國家/地區,包括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瓜 地馬拉、墨西哥、巴拉圭、蘇利南、委內瑞拉、宏都拉斯、巴拿馬、 法屬馬丁尼克、法屬圭亞那、波多黎各、海地等皆出現本土疫情,因 此,茲卡病毒感染症被認為是將會持續擴展到新地區的新興傳染病。 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 等都有發現的紀錄。臺灣於 2016 年 1 月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病例。 (二) 臺灣病例概況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 統」。 四、傳染窩(Reservoir) 目前的直接證據是過去曾在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及赤猴 (Erythrocebus patas)上分離出病毒,認為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 物形成病毒傳播循環,但由於在斑馬、大象、水牛及齧齒類動物都有分離出 該病毒,因此詳細病毒傳播過程仍待進一步研究。在 2013 年發生於法屬波 里尼西亞的疫情證實人類為傳染窩之一。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1 2016 年 1 月修訂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主要是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經過約 3 至 7 天的潛伏期後(最長 可達 12 天)開始發病。感染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此時若 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經過約 15 天左右,病媒蚊就 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