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6-23刘泉维—南京长江隧道始发接收井施工技术要点
南京长江隧道始发接收井施工技术 一、工程概况 总长400米 1.2 地质情况 1.3、工程特点 1.4、施工顺序 二、主要施工技术及成果 第一部分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技术与地基加固 第二部分 基坑开挖与支撑施工技术 第三部分 基坑降排水施工技术 降水井平面布置情况 周边环境 综合考虑安全、造价、工期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结合三维有限元计算的结果,本次降水方案决定采用“降排结合、以降为主、按需降水、动态监控”的方案,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降水井平面布置情况 综合施工技术 第四部分 信息化动态反馈施工技术 立柱竖向位移引起支撑内力变化分析 综合施工技术 第五部分 超深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及防渗技术 主体结构施工步序 综合施工技术 第六部分 超深基坑水土压力实测研究 主要成果 1、临近江河基坑降排水技术 超深防渗帷幕设计与计算方法 降水动态反馈技术 降水对基坑安全影响 2、临近江河超深基坑施工技术 超深地下墙成槽工艺 超深加固工艺 时空效应开挖方法 主体结构防渗施工工艺 主要成果 3、深基坑动态施工反馈信息化技术 基于实测数据的地下墙弯矩计算方法 立柱竖向位移计算方法 基坑变形预测方法 4、临近江河超深基坑水土压力分布规律与计算方法 水土合算和水土分算的适用性 土压力计算方法 土压力和位移关系 对该工程的体会 1、采取合理的降水方案,对工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由于粉细砂地层透水性强,流动性大,易液化,造成高压选喷转杆抱杆,被迫采用引管。 3、尽量避开长江汛期。长江汛期的水位(8.7m)比原地面(6.5m)高2.2m,钻孔桩连续墙成桩成槽困难; 4、信息化监测反馈技术在地下工程中非常关键。 底板双面自粘防水卷材铺设 浇筑完毕的防水卷材保护层 双面自粘防水卷材细石砼保护层浇筑 铺设完毕的双面自粘防水卷材 防水施工照片 土压力计 水压力计 基坑开挖前 基坑开挖过程中 实测证明:水土分算更合理 土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 土压力与位移关系 基坑加固要求 依据规范的要求,现场对旋喷桩取芯共36组试块进行检测,桩体强度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开挖和支撑施工技术-时空效应 开挖过程中注重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发挥土体自身抵抗变形的潜力,考虑土体流变特性,采用合理的开挖步序、控制每步开挖的空间尺寸和无支撑暴露时间,做到分层、分段、对称、平衡,限时。 施工准备 第一层土方开挖 环场道路通畅 降水效果满足 施工需要 人员机械就位 安装第一道钢支撑 开挖至第二道钢支撑中心线下0.8m,安装第二道钢支撑 依次开挖并及时架设支撑,直至开挖至基坑底 冠梁施工完毕,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接收井第五层土方开挖完毕 接收井第六层土方正在开挖 接收井第六层土方正在开挖 接收井第五道砼支撑施做完毕 土方开挖照片 混凝土支撑施工 斜撑及联系梁施工 基坑支撑施工技术 土方开挖至盾构井内支撑位置附近时,人工清理到位,并快速组织进行钢筋砼支撑、底板铺设;其次,钢筋的绑扎、预埋筋及钢筋应力计的焊接要快捷、准确、牢固;第三,砼浇筑要分层,厚度视振捣器能力而定,一般不超过30cm;第四,争取加快砼的浇筑速度; -62.39~-66.30 5.0~8.7 强风化砂质泥岩 ⒂-2 -41.72 0.3 砾砂 ⑩ -41.42 11.5 粉细砂 ⑨ -29.92 17.0 粉细砂 ⑧ -12.52 10.1 粉细砂 ⑦-1 -3.42 3.8 粉土夹粉质粘土 ④-2 1.38 3.7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④ 5.08 0.5 粉质粘土层 ②3 5.58 0.5 素填土 ②-2 层底标高(m) 层厚(m) 土层名称 土层序号 地层条件 垂向上依据基坑抽水试验报告提供的地层剖面柱状图,连续墙的位置以及抽水井过滤器的位置等条件,将研究区域分为4层,整个地层标高由3m至-60m。根据建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模型的整个区域离散化。水平向以整个基坑的四周最大边界为起点,南北向各扩展210m,东西向各扩展150m。连续墙在模型3层底部,抽水井过滤器在模型2层底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限元剖分,遵循边缘单元稀、基坑区域单元密的总体原则,共剖分1536个节点,2005个单元,其三维网格剖分图如图1所示,图2为基坑及其周围局部放大网格图。 三维计算模型 计算结果 最终方案设计 水位观测设备——自动报警 建筑物沉降曲线 建筑物累计沉降曲线与本次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建筑物相关测点沉降值主要分布在8cm~12cm范围内,距基坑较近的建筑物测点最终累计沉降值大于12cm。结合建筑物位置分析,虽然降水引起的建筑物累计沉降值偏大,但各幢建筑物的差异沉降较小,未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对周边建筑物没有造成危害。降水施工过程中,各监测点的日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