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拟中药方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doc
自拟中药方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摘要】 观察自拟中药方配合灌肠 治疗 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同一自拟中药方配合灌肠治疗,随症做相关调整,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痊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结论:自拟中药方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自拟中药方 治疗应用 灌肠 临床应用 慢性盆腔炎 中医药疗法
慢性盆腔炎因病程迁延、顽固,属难治性疾病,多途径治疗本病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于2003年8月~2007年8月采用中药汤剂配合水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符合《妇产 科学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B超检查均符合诊断标准,并排除子宫肌瘤及全身性严重疾病者。
1. 2 一般资料 共观察门诊病例60例,均为本院妇科门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2~49岁,平均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3年。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索条状改变者46例(76%),压痛者55例(91. 6%),可触及包块者16例(26. 6%),骶韧带增粗、触痛者32例(53. 3%),有B超提示盆腔积液或附件暗区包块者28例(46. 6%)。
2 治疗方法
2. 1 中药内服 自拟中药方基本组成:赤芍15 g,丹参15 g,三棱12 g,莪术12 g,海藻15 g,昆布15 g,车前草10 g,黄芩12 g,薏苡仁15 g,茯苓10 g,延胡索10 g,蒲公英10 g,柴胡10 g。湿热甚表现为带下色黄有味者,加黄柏,B超阳性体征者,加银花藤12 g,板蓝根10 g,红藤12 g;气滞血瘀甚表现为腹痛严重者,加枳壳6 g,白术12 g,伴输卵管不通者,可加路路通12 g;体虚者加黄芪30 g,山药15 g,伴腰酸痛加杜仲15 g,菟丝子30 g。用法:每日1剂,以洁净自来水350 mL浸泡30 min后,置于火上煎开,改用小火文煎20 min,煎煮2遍,药液混合后,早晚2次服用(因活血成分较多,故月经期间暂时停药)。
2. 2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方组成: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红藤20 g,败酱草20 g,乳香15 g,没药15 g,徐长卿15 g,鸭跖草15 g。用上药煎汁浓缩成100 mL,药温38℃~40℃,以患者感舒服为宜。嘱排空大小便,取侧卧位,臀部垫高30°,用一次性导尿管润滑后插入肛门约15~20 cm,将药液缓慢推入,以20 min灌满为宜。灌满后卧床休息2 h。以睡前较佳(经期暂停)。
均以2周为1疗程,一般连用2个疗程,症情严重者建议4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禁止房事,停用其他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和措施。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标准 参考 《中药新药 治疗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疗效。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B超诊断均恢复正常,半年未复发;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妇科检查及B超有明显改善;有效:上述均有改善,但月经来时仍有不适感觉;无效:诸症经过治疗后均未见改善。
3. 2 治疗结果 60例中,痊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热入血室”“妇人腹痛”“带下病”“痛经”“瘕”“不孕”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热之邪瘀结胞宫、胞络,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我们采用活血散瘀、清热除湿之法以内服及保留灌肠奏散瘀结,清湿热,止疼痛之功效。并在辨病结合辨证基础上,灵活化裁,标本兼治,以收全功。自拟中药方与灌肠方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之功。 现代 药理研究证明,清热利湿解毒药大多具有抗菌、抑菌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活血化瘀药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消肿作用,能改善盆腔内血液循环,改善病变中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炎性粘连松解,增生的结缔组织软化,促进盆腔内炎症的吸收消散。中药保留灌肠法,使药物经直肠黏膜吸收,长时间局部药物达到有效浓度,促使血液循环加速,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使得盆腔内粘连减少,结缔组织软化、松解,促进炎症肿块吸收。
【参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腹腔引流管脱管应急预案.pptx VIP
- 呼吸衰竭最新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呼吸衰竭最新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辟谷养身:12.空腹力革命.pdf VIP
-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经济指标.pptx VIP
- 2023年ISO15189 医学实验室管理体系全套表格.docx VIP
- DLT5210-2021版第一部分土建工程(热力系统土建工程质量验收)可编辑表格.docx VIP
- 10000字在学校挨机器人板子的作文.docx VIP
- 《A水利枢纽的拱坝设计中拱坝应力分析计算案例》3000字.docx VIP
- 2025年河北承德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带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